第A06版:辉煌百年路 奋进新鹰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巡礼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党旗飘扬 岁月如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旗飘扬 岁月如歌
——我市建市以来基层党建工作概述
年逾八旬的老党员魏永禄在新华区矿工路街道幸福街社区活动室内义务教小朋友们学习书法。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一位工人在郏县圣光集团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卫材车间党员示范岗加工口罩。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来自市检察院、新华区曙光街街道的中青年党员与老党员们共庆党的生日。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在湛河区北渡街道油坊头村的麦田里,该村党员麦收义务帮扶队队员在帮助该村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收麦。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郑栾高速平顶山西站防控卡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党员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滨路街道湖光社区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学习党建知识。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在新华区中兴路街道文化宫社区远程教育播放室,工作人员在为该社区党员群众播放电影《建党伟业》。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在车间内详细划分安全责任区,并安排党员对所在责任区内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日常监管。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利用“互联网+”模式,为党员群众提供宣传扶贫政策、传播科技扶贫知识、交流信息以及创业、医疗等便捷服务。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岁月如歌,一世纪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披荆斩棘,引领征程,写下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

4月7日,在位于叶县叶邑镇段庄村的革命老区纪念馆,老党员段国涛深情地讲述着往事:在烽火岁月里段玉禅等共产党人于1927年6月在段庄建立中国共产党叶县小组,7月初将党小组扩大为中共叶县支部,直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平顶山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说起这段历史,段国涛的语气自豪又带着悲壮。他生动讲述了发生在段庄的革命历史,描述了段庄如何一步步摘掉省级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村民如何从温饱走向富裕。“全靠党的领导,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一届又一届村党支部的带领。”

平顶山自1957年建市以来,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闪亮的党徽一直熠熠生辉,基层党建取得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成绩。

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在平顶山煤田开发筹备期,这里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保证了矿区筹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平顶山开发建设的序幕。

1954年,平顶山煤矿筹备处建立临时党支部,次年建立中共平顶山矿区临时委员会,管辖1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230名党员。1957年,被批准建市后,中共平顶山市委员会成立。我市党建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矿区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市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57年底,全市有10个党委、7个党总支、110个党支部,3066名党员。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经市委决定并报省委批准,1958年12月,市委党校正式组建。

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经济建设,他们中的积极分子先后加入到党组织中来。1978年,全市基层党委发展到86个、党总支95个、党支部1931个,党员36046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市党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组织快速发展,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基层党组织12943个,其中党委629个、党河南省支655个、党支部11659个,党员322405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突出大抓基层 建强“战斗堡垒”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厚植基层基础,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抓班子、强队伍,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以“三定四抓”为抓手,强力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运行机制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在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方面,从功能设置、党建氛围、场所标识等方面,统一标准,推进规范,突出“红黄”主色调,打造村级“地标”。组织民间艺人成立“红鹰党建宣讲团”,将民间艺术与党建宣讲有机融合,强化党在基层的思想阵地。在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方面,分为党委(党组)、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3个层级,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国企、非公企业、社会组织7个领域,对基层党组织定责任、定目标、定标准,抓素能提升、抓对标创建、抓典型引领、抓考评问效,推动80%的党组织纳入达标台账,遴选先进典型739个。在推行管理手段信息化方面,积极拓展“掌上红鹰”党建信息化系统功能,打造党建工作高效化平台、服务群众面对面平台、组织生活规范化平台“三个平台”,实施“红鹰先锋培训计划”,推动基层党校传统优势与“掌上红鹰”党建信息化系统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仅2020年一年,县乡两级党校共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456期,培训党员6.3万余名,线上召开“三会一课”、开讲党课等活动36874场次,参与党员29万余人次。

完善四级联动机制。每季度市对县组织“推磨式”调研访察,县对乡举办“乡镇打擂”述职活动,乡对村开展“逐村观摩”,让问题浮出水面,将症结同步摸清,做到通报问题点名道姓、整改情况定期回访、责任查处从严从实。仅去年一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召开观摩现场会1652次,列出问题整改清单2600多个,选树各类党建示范点258个,对235个后进党组织问责,46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调整免职。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近年来,我市以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城市党建方面,狠抓共驻共建,着力打造网格化管理等一大批党建品牌,我市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在农村党建方面,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补链拓面行动”,开展“六星村党支部”评定活动,建立种植、养殖、魔术等产业党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抓实“两委”换届选举。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作为强基固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利契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做好换届前各项准备工作。开展“千村问诊、万人研判”活动,集中整顿重点难点村;深入开展“三级联审”,将“不能、不宜”人员挡在选举之外。2020年,全市2821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将24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剔除在选举之外,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硬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选出了党员群众的心上人,换出了心齐气顺的新班子。

增强“造血功能”。创新实施“红鹰创业工程”,大力推广叶县、鲁山等地的“抱团发展”“基地带动”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推行“孵化中心+示范基地”的发展模式,发挥好乡镇党委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统一规划、统筹整合、组织实施的“孵化中心”作用,以打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推广成熟发展经验,拉长产业链条,优化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市2582个村,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2566个,占比99.4%。

精选严管 锻造过硬队伍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历届市委始终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方面,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旗帜鲜明地培养使用政治强、作风实、敢担当、能奉献的干部。各级党组织坚持基层导向、实干导向、实绩导向,对“带病提拔”“搭车提拔”“近亲繁殖”等问题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对重大任务面前顶得上的干部及时关注,大力挖掘和储备年轻干部。以2018年为例,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适时调整市县两级扶贫部门班子人员,择优选派2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扶贫办工作,抽调4100多名机关干部,组建1364个驻村工作队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

持续推进“乡土人才队伍回归工程”,培育本土人才。自2017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对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乡土人才深入摸排,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定期联系、跟踪服务、结对培养、激励保障四项机制,组织县乡领导干部与乡土人才结成联系对子,先后举办乡土人才恳谈会1000多次,全市8972人纳入乡土人才库,4000多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先后将36名优秀返乡人才推选为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选出首届50名乡土拔尖人才。

持续实施“鹰城英才计划”,吸纳优秀人才。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全面推进“鹰城英才计划”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研究出台了“人才新政31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17个配套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团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育”“鹰城工匠”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群体。2020年,我市召开6次协调推进会全力推行人才新政,成立首家人才工作站在西安人才市场挂牌,举办招才引智西安专场招聘会,聘请鹰城引才大使10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物3名、核心成员11名,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同时,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用好巡视反腐“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形成强大震慑,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砥砺奋进,一世纪峥嵘岁月;从1957年到2021年,平顶山六十余年栉风沐雨,六十余载春华秋实。

每一个辉煌成就,都见证着不变初心;每一次拥抱梦想,都激荡着磅礴力量。

新时代,新任务,新征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正朝着“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的现代化新征程高歌前进。

(本报记者 孙聪利)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