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石龙区
3上一版
 
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龙
管好“钱袋子” 过好“紧日子”
凝聚智慧和力量 谱写石龙新篇章
书记讲党课 班子带头学
潘耀峰:愿做养牛郎 致富报家乡
科技特派员田间传技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耀峰:愿做养牛郎 致富报家乡

 

4月5日早上,走进位于石龙区龙河街道嘴陈村的禾盛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近百头牛被分类圈养在一个个标准牛栏里,从牛栏里露出头悠闲地吃着草。公司负责人潘耀峰带着工人在加工饲草料、清扫圈舍、进行养殖区消毒防疫。

今年48岁的潘耀峰是土生土长的嘴陈人。由于家境贫寒,1992年,不到二十岁的潘耀峰和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胸怀发家致富梦想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外出打拼队伍,进入一家水泥厂当学徒,学习电焊技术。他肯吃苦、爱动脑,从学徒一步步做到了公司的带班领导,管理着五六百人。

在外打工期间,潘耀峰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近年来,他知道入村的道路通了,村内路灯亮了,还有了文化广场,村里有了蔬菜种植、养殖项目……2019年,他决定辞职回家乡养牛,不当打工仔要当放牛郎。

“牛肉的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市场销路好,牛粪还能用到村里的种植上,这也算是循环经济。”潘耀峰说。

潘耀峰回来养牛的消息犹如一则爆炸性新闻,在这个祖祖辈辈没有养牛历史的村子里“炸”开了,大伙议论纷纷。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在一片哗然中,潘耀峰出发了。他辗转各地考察肉牛项目,最终选择了南阳黄牛。“买牛选牛种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品质好的牛。南阳黄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肉的营养价值高,肉品等级高,适应性强,市场价值也要高一些。”潘耀峰说。

一番考察后,2019年底,潘耀峰回村注册了公司,用自家房子当车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借来的钱,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30多头种牛,开始了养牛生涯。

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养殖经验,肉牛拉回来后不适应环境,再加上饲草搭配不合理,染上了疫病,没过多久就死掉5头,损失了10万余元。

“那段时间,看着死掉的牛,我心里就跟滴血一样,一头牛就是一两万元呀!”潘耀峰回忆起那段往事至今还冒冷汗。

“你看看,这个愣头青小子,知道就是瞎胡闹呢”“不听老人言,损失这么大,这可不好翻身啦”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潘耀峰的牛死掉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

“骨感”的现实并没有让潘耀峰打退堂鼓。他坚定地说:“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走出个名堂来。”

当人们以为现实就这样将这个汉子击垮了的时候,去年底,潘耀峰筹措资金100万元,又拉回来20余头南阳黄牛。有了前车之鉴,这次他请来了区科技局的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他自己也索性住进了牛棚,每天凌晨就起床开始拉料、拌料、喂牛,然后清槽、清粪。对症下药,让“远嫁”的牛很快适应了本地的水土。牛壮了,潘耀峰却瘦了10余斤。

“他整天与牛为伴,现在不仅成了‘兽医’会给牛打针防疫,母牛产牛犊时他还是‘接生婆’。”石龙区人民法院驻嘴陈村第一书记孙守军说。

为提高综合养殖效益,去年秋季,潘耀峰又承包了70亩土地。“牛粪用到地里,地里产出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做成草料,这也算是循环经济。同时,收获时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潘耀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2020年产下的10余头小牛犊已经一米多高,个个活蹦乱跳,欢实得很,大牛也发展到了近百头。

致富不忘乡亲。潘耀峰希望通过养殖让乡亲们也能获利。目前,这群牛每年饲草料的购置需求量是30余万元,潘耀峰优先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和秸秆。

截至目前,潘耀峰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11户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他准备再投资150余万元购买母牛,实现养牛总量300余头,存栏牛200余头。“接下来还将打造屠宰、分割、冷藏等产业链。以后,我还想再多带动一些群众,带领他们一起发家致富。”潘耀峰满怀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 闫增旗)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