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 亲 的 心 愿
冬日美景
干事创业要靠“三头牛”
暖暖的旧时光
不可或缺的爱与温软
母亲的户口本
站稳了
史海泛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 亲 的 心 愿

 

□王飞鸿

晚间,正欲吃饭,身边电话响起。滑动触屏,父亲的声音依旧洪亮有力,犹如打谷场上成熟豆荚噼啪的炸裂声,叫人一下子嗅到乡土气息。

我生于农村长在乡下,父亲手把手教我认识泥土与根。在外漂泊的日子里,疲惫了、气馁了、委屈了,我总想与父亲唠唠,以期获得支持与信心。与父亲聊天结束时,父亲总不忘补充一句,庄稼若想好收成,必须早起五更,终日在田地里辛勤。意在提醒我,想在繁华都市里扎下根,不起早贪黑地干,丰收不会平白无故降临。

同无数乡下父母一样,父亲想法简单,把我从身边逐离,希望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顽强地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都市里积攒新家的温度和一张证明都市人的通行证。

前天刚与父亲通过电话,此次父亲主动来电让我心头一震。毕竟他和母亲一年年老去,我总担心他们头疼脑热或出现意外。电话中,父亲先关心我的衣食住行和北京天气状况,我一一做详细汇报,父亲挺满意。接着话题一转,说今年过年要是不方便就别回来了,费时耗力,来回折腾,还给国家添麻烦。

父亲口中的“不方便”是指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疫情有所反弹,我也一直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为能否顺利回家过年这个问题揪着心。父亲的话让我一时无法对答。父亲又发话,你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吧,别勉强自己,我和你妈能理解。说到这里,耳边传来叹气声。这细微声音里包含有无奈、失落与迫不得已,听得我心里颇不是滋味。

老家在豫南农村,距离北京一千公里,乘高铁四个小时左右。因种种琐事缠身,基本也就每年春节与父母团圆一次,往年前脚刚迈入腊月门槛,父亲便按捺不住,问我哪天回去。他语气肯定,丝毫不容许我开小差或滋生不回家的念头。得到大致日期后,父亲美滋滋地与母亲商议何时杀年猪,还格外嘱咐母亲预备好我喜欢吃的食物。那时父亲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幸福之中,我能想象得到他笑容满面的样子,像院中盛开的秋菊持久而精神。以后的日子里,他和母亲整天掰着指头,为我出现在乡间小道上进行倒计时。

父亲如此下定论,莫非真要与春节团聚擦肩而过或再期待下一轮三百六十五天?我只能用疫情肯定会好转,我们都能安全回家过年来宽慰自己。

谈及春节,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留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基因里,无论漂洋过海还是千山万水,有华人的地方,四季终了,必然把“年”放在岁月顶端,以虔诚的姿势去顶礼去膜拜,去大张旗鼓地庆贺。乡下俚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简单明了,诠释出“年”的真谛与意义,西方媒体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观的迁移”来形容在外游子归心似箭的状态及老家父母亲人望眼欲穿的心情。可以说,“年”是仪式更是信仰,以家庭为单位汇聚成五千年的灿烂与文明,而它的高潮部分则为万家灯火、欢声笑语、团团圆圆。

放下电话,胃口全无,不觉眼角湿润。回味父亲的话语,短暂不过三分钟,口气虽极尽轻松甚至给我安慰,但我能体会到他和母亲做决定前内心反复的挣扎与纠结,无数次默默忍受朝思暮想带来的挫伤。

父亲一地道农民,如同他亲手种植、呵护的庄稼,朴实无华又暖胃贴心。“识大体,顾大局”,父亲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更不会豪言壮语,疫情面前,舍弃全家团圆,把儿子拒于千里之外,是一位乡下农民唯一能做的。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