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方雪拉同”与郏县瓷窑
汉简里的腊八节
一座小城,两个北宋诗人
鲁山温泉蕴古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小城,两个北宋诗人

 

□郭旭峰

在大宋旷远的晴空下,注定会是苏轼铭记的一天。孤傲清高的他从家乡四川眉山出发,风尘仆仆,过成都去洛阳,稍作停顿,平复身心,而后赶赴京城开封,实现他一生最为重要的抱负。而在时光铺就的洛汴古道上,一个质朴小城正在静候着他。

这个地方叫郏县,位于豫中平原的中部,北宋时归属汝州,苏轼曾任汝州团练副使。大约在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时代,此地称“夹”,春秋时名夹邑。为什么称夹呢?民间有“两山夹一河,相看两不厌”的说法,南有落凫山,北有大刘山,中间为蜿蜒的北汝河。夹邑秦时置县,建章立制,繁衍生息,开始漫长的前行。往后的日子,先民聪慧、勤劳,城郭日益壮大,就把“夹邑”两字合起来,曰“郏”,即如今郏县。青春年少的苏轼曾多次在这片热土上看山弄水,跃动穿行,拓印下洒脱的足迹,抒发豪迈不羁的心音。

在苏轼一生奔走的足音里,这里给他留下过什么?给他带来了哪些难以割舍的情怀?冥冥之中他或许感到,郏县将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标之一。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翌年移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广庆寺东北300米处,即现在的郏县茨芭镇苏坟村。

与苏轼同一个时代,宋徽宗刚立,一个叫崔鶠的诗人,曾上书揭露苏轼的政治对手章惇,直谏他惑乱国政,被蔡京归入“邪等”而罢官免职。宋钦宗即位,将崔鶠以谏官召用。崔鶠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可见他正直敢言的忠义秉性以及他和苏轼之间的至厚情谊。

在苏轼葬郏十多年之后,崔鶠也追寻着苏轼的足迹来到郏县,据《宋史》记载:“始居郏城,治地数亩,为婆娑园。崔鶠在此寓居屏处十余年,人无贵贱长少,悉尊师之。”他刚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叫石牛庄。他在此养畜耕种,游走田园,抒发胸怀,作《石牛庄闲居》:“不识春风面,知从底处来。红深桃靥破,绿静水帘开。物外心常挂,人间事不谐。从今江海去,无复世推排。”十年间,他相授诗文,惠福乡里,石牛庄因他的卓识而繁盛,邻里和睦,文脉流芳。这里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热闹遍野,慢慢被人唤作婆娑园。人好景佳,心智不蚀,他用柔润之笔写下《婆娑园》:“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让一个普通寻常的中原村落永远驻足在《宋史》里,温暖着雕版里冰冷、生硬的汉字。

同样光明磊落的崔鶠,出于对苏轼的敬仰,他不止一次去过苏坟村,长久地呆立在苏轼坟头,拜谒、交谈,相互慰藉和温暖。如今青砖灰瓦依在,苏轼矗立在高台之上俯瞰郏县大地,遥望他的家乡眉山,却不知崔鶠如今在哪儿,或许正和苏轼在别处的光阴里饮茶叙旧,谈起梦魇中的郏县之冬了吧。

知道了苏轼、崔鶠,知道了两个北宋诗人与这座小城的渊源,慕名而来的人日渐多起来。1996年,大学时代教授我古典文学的杨杰老师来,去三苏园看望苏轼。起初他无论如何不相信苏轼会和小城有什么瓜葛。来到三苏祠的时候,他陡然宁静下来,穿堂而过,抚摸着残破的碑文,望着暖阁里端坐的三苏父子,满目温润。远远望见苏轼的坟头,他踉跄着趋步过去,凝思不语,满脸戚容。他在课堂上无数次提起的苏轼,真的埋在这里?三鞠躬之后,他突然扑跪下来,浑浊的泪水,仿佛储备许久,一下子都交与了这片泥土。他想到了什么?后来他说,他想到苏轼的千年孤独,想到了文强武弱的北宋黯然的落幕和收场。

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让北宋两个诗人先后徐来,如不屈的闪电和雷鸣,在亘古的苍穹长久地保存,带来文化的清澈和惊醒。苏轼长久地留下来,成为小城精神的家园。而崔鶠最终走了,留下一个美好的村庄,如花朵刺绣在中原的黄土之上。杨杰老师从苏轼坟前辗转而来,带着苏轼的气息和问候,恭敬地站在崔鶠居住过的故地,迎着阳光,朗声诵唱他曾经教授过的《石牛庄闲居》《婆娑园》,脚下正是萌生它们的温润之土。

千年之后,沧海桑田,两个外乡人继续站在郏县这片土地之上,为这里的人们带来清风和温度,成为小城的掌灯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