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对大戏
腊八情
古长城上雪茫茫
史海泛舟
难忘的电影记忆
赵驴脱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电影记忆

 

◇高德领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曾写过:“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某种情景,那种难言的兴奋和快乐,就像一场梦!”这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农民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一件盛事。

那时候一个公社(乡)才有一部电影放映机,只能轮流到各村巡回放映。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些村庄还不通电,电影放映员要用架子车拉上一个小型发电机。村里放电影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家家倾巢而出,有的还把亲戚叫来一起看。大队(村)的大喇叭会早早预报:“今晚有电影,请去观看”,生产队也会提前收工,让社员们(村民)回家做饭,小孩们则会从家里搬个凳子去霸座,占个有利位置。放电影一般在学校操场上或村里打麦场上,总之要找空旷、能容纳很多人的地方,因为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都会赶来观看。本村人一般近水楼台,早早占据最佳位置,大家自带凳子,没带的找块砖头或从草堆上扯把草,有的干脆把鞋脱了坐上面。年龄小点的孩子会骑在父亲脖子上,年龄稍大点的会爬到树上、墙头上或草垛上,来晚的只能站到银幕背面去看。

由于电影拷贝得少,有时候几个地方同一晚上放同一部电影,一个地方放完马上有专人骑车送到下一个放映点,这叫“跑片”。当字幕出现“胶片在路上,请耐心等待”时是最急人的时候,特别是情节正紧张时突然中断等片,简直让人心急火燎。拿到胶片,放映员要调好角度,把放映过的胶片一盘盘倒回来才能再次放映。这时村干部往往拿起话筒讲几句,因为这个时候人员最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村里当“官”时就经常扮演这个角色,当时讲得最多的是大人们要带好小孩,注意安全。借机再布置一下生产任务什么的,如抓紧积肥除草一类,最后还要叮嘱各家各户把自己养的猪圈好。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化肥厂,养猪不上圈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放正片之前一般先放十几分钟的《新闻简报》,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农民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也是学习先进典型和科学种田的好机会,如《尼克松访华》《人工天河红旗渠》《辉县人民干得好》等,大家都是看《新闻简报》知道的。放完《新闻简报》放正片,一般是战争题材片和农村生活故事片。小孩和年轻人最爱看打仗的场面,每每议论到某部电影,首先说到的就是“打不打”,老年人和妇女更爱看戏曲片和故事片。革命战争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黑山阻击战》《智取华山》《小兵张嘎》《上甘岭》……这些影片激发了农村青年的爱国热情,许多适龄青年看了踊跃报名参军,当不上兵的也要想法弄身军装穿、找个军帽戴。反映土改和农村生活的影片《暴风骤雨》《槐树庄》《喜盈门》《李双双》,农民也特别喜欢,对张瑞芳扮演的那个心直口快、刚毅热情、坚持原则、泼辣温柔的李双双更是印象深刻、赞不绝口。1963年,豫剧《朝阳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引起巨大反响,那精彩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人们都津津乐道,几个名段至今仍在传唱。年轻人记住了《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和叫嚣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坏蛋胡汉三;“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来自《列宁在1918》的台词被人们当作励志语使用……令人难忘的还有电影插曲,《白毛女》中的“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那个艳阳天”以及“一条大河波浪宽”“唱支山歌给党听”“妹妹找哥泪花流”等歌曲脍炙人口,被奉为经典。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看电影的机会多了,有些地方农村形成了一个风俗:谁家娶媳妇嫁闺女、祝寿、生小孩都会花钱请电影队在自家门口放一场电影,让乡亲们聚到一起同喜同贺。甚至有的人家老母猪生猪娃、母牛下牛犊也要放场电影庆贺一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乡镇和富裕村自己出资建了电影院或大礼堂,供商业演出、开会等综合利用。每逢开表彰会、工作会,两角钱一张的电影票就是最受欢迎的福利。后来随着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露天电影越来越少,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

露天电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记录了一个时代,也是一代人甜蜜温馨的回忆,值得怀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