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新邻和旧舍
心若止水读“三国”
雪后武夷别样
一朵小小太阳花
筑 梦
史海泛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若止水读“三国”

 

◆侯国平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什么意思呢?年轻人血气方刚好冲动,好惹是生非,看见不高兴的事就要出手发声。像花和尚鲁智深那样,看见金翠莲受到了镇关西的压迫,就怒从心来,什么也不顾,就要出手管一管,结果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因此,世人就不建议年轻人读“水浒”。

那么,老不读“三国”呢?因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权力再分配,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策划于密室,斗心眼,玩手段,目的就是把对手打趴下,所以就有了老不读“三国”之说。当然这些说法都不足为训,关键还要看读者自己能从书中看到什么。

近日,闲读“三国”,翻到了三顾茅庐那一段,细细读来感慨万端。我已是花甲之人,并没有感受到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的压迫和沉重。而是为东汉末年中原知识分子的不同凡响所深深折服。他们团结互助、彼此欣赏、点亮自我、照亮别人的生活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权力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按照历史规律,知识分子一定会跟在权力后狐假虎威、摇尾乞怜、欺压百姓。然而,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不甘堕落,不肯同当权者合作,他们奔走呼号为社会发声、为大众呐喊。他们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点燃自我、照亮别人,成为漫漫长夜里的一抹亮色。

那时活跃在颍上、汝南一带的中原知识分子,以平舆县月旦岛为平台,勇敢发声,指点江山、评议人物、引领时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曹操、袁绍、袁术因为受到月旦岛的点评而名声大噪。身居南阳山野间的诸葛亮因为文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庶的大力赞赏而闻名中原。尤其是家居汝南的孟公威,多次在月旦岛上赞赏诸葛亮的才能,所以诸葛亮成为知识分子的佼佼者,被广为传诵。

疲于奔命、落荒而逃的刘备,在乡野遇到了知识分子司马徽,这是历史安排的一次偶遇。司马徽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答,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马徽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听到这话,不以为然,马上反驳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靡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司马徽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孙乾、靡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听到把自己手下贬得如此不堪,刘备并没有生气,可见刘备确有包容之心。所以,司马徽接着向他推荐了人才诸葛亮。

刘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一个人的建议,他是不会重视的。当徐庶这个经过战斗检验证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向他举荐诸葛亮时,其中有个动人的场景叫走马荐诸葛,这才引起了刘备的高度重视,所以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慕才、敬才、引才的一系列举动,令人称道,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然而让我读后怦然心动、感慨多端的,不是这陈年俗套,而是东汉末年,中原知识分子之间的浓浓情意和高尚情操。

司马徽先生竭力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无私心,而是出于文人的相亲、相敬。徐庶向刘备再三推荐诸葛亮同样是出于对诸葛亮的赞赏和认同,并不因为别人的才能高过自己,就心怀嫉妒,竭力打压和贬低。这种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亲相爱,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这真是一种历史奇观。

文人相轻、互相拆台、你争我夺,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固有观念。但是到了东汉末年,面对局势动荡、百姓涂炭的政治形势,中原知识分子却率先从黑暗中走了出来,他们挺起了脊梁,抱团取暖、互相欣赏、批评时政、鼓舞人心,向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读“三国”三顾茅庐故事,心若止水,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起,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不同凡响、奋发有为而感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