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烽火连天地 战事硝烟急
桃花岛与响板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岛与响板桥

 

□张振营

在郏县东南隅,郏县、襄城县、平顶山市卫东区交界处有个李口镇,镇政府所在地李口村是省级传统村落,这里山清水秀,文脉深远。

古时的李口村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春夏秋漫山遍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蓝天白云间陡峭的岩石形态万千,5条清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溪水撞击在岩石上叮咚作响,弹唱着欢畅的乐曲。溪流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高山流云倒影其中,与溪边的树木和树木遮掩的村舍相映成趣。

据传,李家人没有落脚前,村子因为有5条小溪穿过而叫五道河村。李口李家始祖李宽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山西高平迁至于此,渐成望族。李口村南有两个山峰东西相峙,东峰张寨山,西峰铧角山,两峰之间古称沙涧口,今有土门水库,沙涧口北之五道河村因明代李姓之人居住,故改为李家口,今称李口,俗称口街。

李口是古之要道,北通郏县县城至洛阳,南通叶县至南阳。李口是包容之地,当年不仅接纳了李家人,还接纳了四处逃难的人。因地处山脚之下的坡地上,加之5条河流穿过,所以李口荒地和沼泽较多,村民或择高台高埂居住,或择河岸荒滩居往。于是,村里就有了冯家台、柴家拐儿、尹家门、马家门、谢家门、王家埂、董家门等称谓,来此较早、人口较多的李姓家族则集中居住在十字街和二道街一带。

发源于落凫山的芝河从李口村东边流过,环绕村北折向西。村西另一条小河——江园溪从铧角山傍村向北流去,在村子西北角和芝河相汇后向北流入北汝河。李口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因河水的形状像帝王将相腰间所系的玉带,故风水上称为“玉带水”。村子被认为是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所以文风兴盛,历代人才辈出,曾被称为“司徒里”和“进士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过300多位大学生和多名博士。

过去的芝河水很大,在村东形成一湖,湖中有小岛,名曰桃花岛,岛上遍植桃树,并建有亭阁供人观景。

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自叶县经沙涧口来到“汉初三杰”之一的留候张良故里张店村,谒留候祠,夜宿张店,写下《留候论》。次日,苏轼继续赶路,走了三里路来到李口村外,还没到河边就看到红霞一片,待到近前,见桃花岛上桃花灼灼、杨柳依依、白鹅浮水,喜不自胜,于是乘小舟登岛小憩赏景。南望两峰对峙,北看翠柳含烟,心旷神怡,欣然写下《桃花》一诗:“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旁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王尚絅在郏县隐居期间,苍谷山下苍谷寺是他常住的地方,家乡桃花岛上有他自建的茅屋,他也时常在这里小住。“菡萏开时涧水香,幽人兀坐看花忙。牛羊出没相为侣,燕雀飞来自识庄……”这是王尚絅在此留下的诗句。王尚絅先世为河南上蔡人,明朝初年流徙郏县李口村。王尚絅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中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有《苍谷集》十二卷传世。在明代郏县12位进士中,他级别最高、学问最深、著作最丰,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史称“文追秦汉、诗逼苏李”。

李一本是李口村的另一位历史名人,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及第,曾任河北抚宁县令、户部主事和浙江宁波知府,在桃花岛上也曾留下足迹。他带学子们春赏桃花对诗,夏秋在树荫下、流水边朗声读书,冬天登岛凝望雪雾中若隐若现的峰峦。

李一本为官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关于他的逸闻趣事也很多。任河北抚宁县令时,有一年逢蝗灾,周围各县蝗虫蔽日、庄稼吃尽、颗粒无收。看周围几个县到处给蝗神爷烧香许愿,虽然李一本不信蝗虫为神虫的传言,但是也不好明着反对,就一本正经地说:“蝗神爷来了,咱们可要好好准备!”左右随声附和说:“全听大人吩咐!”李一本说:“沿境大摆香案,拿蝗爷最爱吃的东西招待,把地里草拔干净晒干堆在一起。”众人说没那么多香案。于是,李一本就安排每块地堆十堆干草烧香迎蝗神。迎蝗神这天,鼓乐停时,只见蝗虫遮天蔽日压境而来。李一本忙焚香说:“蝗神佑我子民,家家鸡肥蛋大。”说罢,令点火。霎时,漫天火起,浓烟滚滚,只听烟雾中劈里啪啦像炸炒豆一般。等烟消火熄,地上落满蝗虫。李一本下令人人抱鸡吃蝗。结果,蝗虫灭了,鸡蛋大了,杂草拔了,庄稼保住了。

李一本任宁波知府时倭寇侵扰严重,他一到任,就迅速组织地方武装,屡次击败入侵倭寇,保了一方平安,但是朝中有人指责李一本触犯法令并栽赃陷害。李一本满怀爱民之心报国之志,却屡遭诬陷,便以“母老乞终养”为由,辞官还乡。李一本辞别宁波那天,适逢大雨滂沱,百姓扶老携幼,冒雨送行,场面感人。

李一本辞官回到李口后,潜心研究学问,严格教育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子孙中出类拔萃者达20余人。“三世家学,不请外师,皆以严教得之,子孙多贤才。”

王尚絅和李一本都喜欢风景如画的桃花岛,更喜欢这里的山水,沿着桃花岛溯水而上,就来到了落凫山下的芝河源头,王尚絅和李一本死后都葬在了这里。这里山风习习、流水欢歌,长眠这里也符合二人归隐的心愿。

桃花岛因为芝河水位下降早已成为陆地,而桃花岛附近的一座古桥还在使用。只是因为道路扩宽需要,在原来红石桥基础上又加宽一米多,在红石桥石板路面上覆盖了一层水泥,可惜的是石桥的本来面目已看不到了。

这座桥的名字叫“响板桥”,过去桥东和桥西各有一通石碑记载这座桥的历史,石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作为青石辅料被砸碎投进了炼钢炉。78岁的张五臣凭记忆给我讲述了修建这座桥的故事。张五臣一家过去住在桥西的寨内,后来划宅基地住在了河东岸,他几乎每天都从桥上过。他说,桥是村里一董姓妇女出两千大洋修建的,桥东的石碑记载了这件事。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河上有座很小的漫水桥,往往一涨水就断行。这位董姓妇女家里是大户,有好几顷地,可惜她早年丧夫无儿无女,为了争夺财产,族中三家人争着要将儿子过继给她,为此三家打得不可开交。董姓妇女让族长召集族人,然后向族人宣布:自家的田产全部变卖,卖的钱在芝河上修一座桥,自己的养老问题谁也不用管。董姓妇女亲自监工修成了一座高5尺、宽8尺、长6丈的红石桥。石桥有10个桥墩,共9孔。一排四块红石板安稳地放在两边的桥墩上,没有榫头和铆眼咬合,长石板对接平整,铺设熨帖,平平坦坦,结构简单,坚固朴实。但水中的8个桥墩却有棱有角,建得精致,两头尖尖的,像船的形状,丰水期能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座桥被称为“响板桥”是因为车马在桥上行走时,冷不丁会听到咣当一声响,如果你特意去找是哪块桥板响时却又找不到。这是修桥时,匠人有意将一块桥板的一角磨去,洪水与桥平时这块石板就会翘起,从而让部分水流从缝隙通过,减小洪水阻力,使桥面不被冲毁。

桥修通那天,恰好过来两乘轿子,坐轿的见桥头这么多人就停轿看热闹。当他知道修桥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当场表示要捐一千元大洋加固桥梁。桥西的石碑记的就是这件事。坐轿人姓甚名谁张五臣已记不起来,只记得他是山东人在山西做知县,当时是回老家时路过这里。他出钱在桥上打了很多抓钉,通过抓钉,让桥面的石块连成了整体。桥墩和桥身也是用铁条固定在一起的。大石做墩,厚石板做梁本身就很牢固,加之抓钉和铁条加固,使这座桥几百年来经受住了多次洪水考验,依然完好如初。多少年来石桥就这样一如既往地以拙朴而平静的心境横卧于芝河之上,维系着村子的脉动。

桃花岛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里,“响板桥”也变得面目全非,但它们承载的历史故事仍在代代相传。当地正在开展的“清河行动”也许会让这里出现一片新的盛景。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