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代答卷——平顶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巡礼·叶县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有的,没有的,党和政府都给解决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钱帮你找,没技请人教,有险帮你担,有岗等你上……
有的,没有的,党和政府都给解决了

村民在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务工
保安镇村民在扶贫基地喜收黄金梨
上门为村民体检
叶县泰隆银行为龙泉乡整村授信
常村镇月台村收割艾草
 

金融扶贫的叶县模式

12月10日,在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外的木材加工厂,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太平正与工人们一起将加工好的木板装车。他经营这个木材厂,每年纯收入20多万元,并带动村里多名贫困户就业。“没有俺村的资金互助社扶持,我们也不会做这么大。”杨太平说。

资金互助社,是叶县践行出来的一种金融扶贫模式。自西刘庄村践行成功后,迅速扩大到全县所有贫困村,且一个贫困村的资金规模提高到了100万元以上。2016年以来,贫困户累计借款36616户次,累计借款金额1.9亿元。国务院两次扶贫会均在叶县召开,互助资金被誉为叶县模式得到充分肯定。

资金互助社是叶县金融扶贫的举措之一。

要脱贫必须增收,搞种植养殖、上加工项目是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径。上项目必须有前期投资,为此,该县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扶贫举措。

贫困户小额贷款,每户每年5万元,政府贴息,还完还可以再贷。2016年以来,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38268.65万元,使用6143户次。

2019年5月的一天,叶县泰隆银行在龙泉乡举办整村授信仪式,为每村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授信,随用随贷随还,可以按天计息。

此外,他们还专门针对贫困户开发了光伏贷、养殖贷等金融产品。

2018年12月,叶县还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叶县符合用款的大数据建立起来,存入普惠金融平台,随时可以通过网络申请,最快一天实现放款。叶县顺利通过省普惠金融试点县评估验收,被评定为A级称号。截至12月11日,全县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累计放款5992户37684.85万元,累计户贷率29.25%;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累计发放7300万元,带动贫困户3024个,带贫率14.76%。

精准刨穷根 对症开良方

“精准扶贫不是撒胡椒面,不是发钱给物,而是缺什么给什么补什么,想上项目,没钱,帮你融;没有技术,请人来传授,精准刨出穷根,开出对症药方。”叶县县长徐延杰说。

每年3月到10月底,位于龙泉乡大湾张村的绿瑞农业菜地里,每天都会有几十人在收菜。这是该乡引进的返乡创业人士张要杰创办的,流转该村七八百亩地,种植广东菜心,吸收当地多名贫困户就业,张要杰为此建起了冷库和大棚,还着手做蔬菜深加工。两年多时间迈出了这么大的步子,也是因为该县为其量身定制了金融产品,使其得到融资后快速壮大。

2016年以来,叶县培育扶贫基地(站、点)117个,安置1177名贫困户就业,救助512人,带贫1689人,辐射带动贫困人口5764人。

12月2日,在辛店镇常派庄村果园,省农技专家郑先波示范为桃树剪枝的同时,还讲解了为什么这样剪枝。“果农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学就能变成能手,专家们讲得真好。”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小伍说。

上项目除了有资金外,科学技术是促进增收的重要保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缺乏技术指导,甚至可能导致赔本,从而影响村民的积极性。于是,向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传授技术,是叶县精准扶贫推出的又一举措。他们每年邀请各级专家,培训种植养殖技能。

童路军是辛店镇刘文祥村的贫困户,因不能外出打工,在政府鼓励下种植黑李油桃,并在实践中成为远近有名的土专家,每亩果子销售收入超万元。为此,他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为该镇及叶县果农提供技术服务,每月获得政府提供报酬1000元。像这样的土专家,叶县已经有60名,他们活跃在全县各地,为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增收提供接地气的服务。

每天吃过早饭后,田庄乡孙楼庄村贫困户武爱君就到位于东李村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内的望三江实业公司打工,由于照顾家人不能外出务工,在这里工作时间自由,有时候还把活儿拿回家干,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全家人为此脱贫。“感谢政府提供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她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叶县各地,均能见到这样的口号。有的贫困户因家有病人、体弱等不能外出务工,叶县就在培育众多种植养殖扶贫基地的同时,依托投资建起的91座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上项目,为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截至目前,共吸纳2155名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62人。

多方助农增收 筑实脱贫根基

收入多元化才能更有效筑实脱贫根基。为此,叶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光伏发电、电商流通和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种植业上,持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累计种植强筋小麦、优质花生、小杂粮以及蔬菜瓜果等农作物102.4万亩。

养殖业上,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和家禽养殖,建成宏润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1个、生猪养殖“千头线”177条。全县畜牧业带动贫困人口1.99万人,人均增收3600元。

光伏产业上,全县120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持续发挥作用,累计发电1.39亿度,发放收益8206.95万元,带动75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和12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586座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带动586户贫困户持续增收。

电商产业上,加大电商宣传实操培训力度,累计培训1653人,其中贫困户189人;带动就业331人,其中贫困户60人。建成叶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30余家电商企业落户,全县123个贫困村实现电商综合服务网店全覆盖,荣获“全省电商扶贫先进县”称号。

乡村旅游业上,举办桃花节、采摘节,吸引游客观光。以全长95公里的南部山区旅游扶贫线路为依托,制定《叶县南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增收致富。辛店镇、保安镇、夏李乡、常村镇等四个南部山区乡镇与河南中旅集团签订民宿项目发展协议,正在辛店镇桐树庄村、保安镇杨令庄村、夏李乡油坊头村、常村镇柴巴村打造精品民宿,将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星级农家乐27家,保安镇杨令庄村、辛店镇桐树庄村和常派庄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乡村旅游特色村”,保安镇豫晨庄园被评定为“省级休闲观光园区”。

今年3月的一天,在洪庄杨镇境内,该县举办了送农民工外出的发车仪式。当天,数百名农民工乘坐大巴车分赴广东、浙江等地。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为确保农民工的权益,该县积极组织向外地输送,并与江苏昆山等地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并成立了务工党组织,还派出工作人员长年驻扎当地现场服务。

就在一个多月前,叶县又开展了一次送岗位行动,上百家用人单位集中提供了6000多个岗位,不少招聘台前明确提出贫困群众优先。

他们还利用大数据,将全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务工人员输入数据库,监控他们的务工状况,一旦有人失业,及时提供岗位信息。

人社、妇联等部门每年也定期组织家政、厨艺、驾驶等方面的免费技能培训,还给接受培训的贫困人员补发生活费。

该县投资9100余万元建设了91处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入驻,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共吸纳2155名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62人。同时,鼓励现有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保证吸纳一定数量贫困户务工,全县共认定扶贫基地(站、点)共计117个,安置1177名贫困户就业,救助512人,带贫1689人,辐射带动贫困人口5764人。

如今,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749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为100%;贫困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16865人,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贫困劳动力培训率100%。同时,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人口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设立农村管理员、道路管养员、人社协理员、农险宣传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稳定增收。

为此,全市就业现场会在叶县召开,叶县人社局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表彰。

政策兜底,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对于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户,叶县精准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为贫困户“节流”。

——精准认定低保、特困对象,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该县2020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260元,农村特困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8600元和5540元。并在此基础上,对未脱贫低保户、贫困老年家庭、重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根据实际困难程度调整为A+档次(每人每月355元),实现前置兜底。2020年前三季度,该县共为72712人次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017万元,为18780人次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发放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款2828万元,发放护理补贴552万元,发放农村低保及城乡特困供养临时补贴813万元。

——该县为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每年仅此一项政府支出2017.724万元。政府还为贫困户购买大病二次报销等多重保险,尽力降低看病支出。

——该县为贫困学生提供“两免一补”,一个学生最高每年能获得补助2000元。

——该县在田庄乡设立特重贫困残疾人托管所,为照料者家属发放工资。

今年春节前夕,天气寒冷,龙泉乡草厂村的文化广场上却热闹非凡,该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集体分红仪式举行,村民分得了现金和粉条等年货。

为使脱贫由输血变造血,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该县自2018年开始,强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各村村集体在党建引领下,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发展加工业,截至去年底,所有村庄均有了村集体经济且有了收入。今年,仅东李村就实现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走上了特色种植养殖和农机服务等多元化收入道路。

“村集体收入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用于扶贫,以确保稳定脱贫。”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和县长徐延杰多次强调。

“在脱贫的道路上,群众想到的,没想到的,党和政府都给解决了。”一位扶贫干部说。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文/图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