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鲁山
3上一版
 
鲁山县部署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十四届鲁山县委第十轮巡察完成进驻
鲁山县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援建扶贫项目带动村民增收
鲁山县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高标准防疫
乡村教坛传馨香
周耀伟获评“明星科技志愿者”
荆疙垱村“粉疙瘩”成了“银疙瘩”
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质量提升工程竣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荆疙垱村“粉疙瘩”成了“银疙瘩”

 

12月8日,在鲁山县辛集乡荆疙垱村,贫困户邢瑞正在家里制作红薯粉。在她家平房顶上,原本黄褐色的红薯粉沉淀晾干后成了一个个银白色的大疙瘩。“粉疙瘩再次加工后,就成了纯红薯粉条,一斤能卖到10元以上呢。”邢瑞说。

“我们村现在被称为‘纯红薯粉条专业村’,一个冬天能做出粉条35万斤,产值在350万元左右。由于已经打出去了名声,村民做的纯红薯粉条不用出村就被客户买走了,大伙都说以前的‘粉疙瘩’如今成了‘银疙瘩’呢。”荆疙垱村党支部书记付艳超笑着说。

村民张金行手工制作红薯粉条已有40多年,他介绍,荆疙垱村土地属于山坡丘陵,以前村民都种有红薯。红薯产量高,每年剩余不少,大伙就把它加工成红薯粉条,除了自己吃外,也对外售卖一部分。

“生产队时期,俺村就有了集体作坊,现在村里50岁以上的人,大都掌握做粉条的技术。入冬农闲后,大伙就六七个劳力结合起来做粉条,因为做粉条需要几个工序同时进行,一个人干不成。”张金行说。

霜降过后,新鲜红薯被从地里刨出来,荆疙垱村人就开始忙活了。大伙把红薯洗净去掉泥土,用机器磨碎,放到大池子里沉淀澄出淀粉,淀粉过滤后在放进大水缸里再沉淀一天,挖出来用大块布包裹吊起来过滤出水分,就成了一个个圆形的白色大疙瘩,这就是“粉疙瘩”说法的来历。

把大“粉疙瘩”弄碎,就成了如今超市里还有些许小疙瘩的淀粉。等到冬天气温降低到0℃以下,村民就开始联合起来制作粉条了。几个人各有分工,烧水、打芡、大漏瓢舀出芡糊制作粉条,最后冻干、晾晒。

随着荆疙垱村的纯红薯粉条知名度大增,本村所产的红薯也不够用了。近年来,该村一些制作粉条大户开始到邻近的方城县、郏县等地购买红薯。“现在俺村一个冬天需要350万斤红薯,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拉回来的。”村民付国成说。“10斤红薯才能制作出1斤粉条,因此成本也比较高,我们这边批发价每斤不低于10元,一分价钱一分货,现在平顶山、鲁山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粉条地道。”

由于纯红薯粉条手工制作需要把握好粉芡的浓度、大锅的水温等,因此,也算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术活。“俺村每年都有50多人被其他乡镇的粉条加工大户请出去当技术员,一天一包烟、200元工钱,还包吃住,一个冬天下来能收入个万把块钱呢。”付艳超说。 (本报记者 常洪涛 通讯员 乔新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