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论点摘编
党务业务相互促进 守土有责牢记使命
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

 

陈满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发展理念,并特别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无疑是“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有其深层逻辑。

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重要关键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层哲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包含着对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的一系列认识,即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问题的系统认识。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引领发展,强调创新发展与国家前景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关键期,加之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近年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错综交织,新旧动能转换既面临新挑战又迎来新机遇。再次强调创新引领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核,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创新驱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停滞、国民贫富阶层内卷甚至两极分化、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凸显等现象。因此,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而是在国民收入达到一定发展阶段面临的集中性的矛盾体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不具有低劳动成本优势,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又缺乏创新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背后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层缺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以此为据,不久的将来就会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因此,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期。只有积极创新,实现资本和劳动等“老动力”减弱而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等“新动力”不足的尽快过渡,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才能避免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双循环格局离不开创新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面对国际市场环境复杂性日益加剧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步入“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须选择。现代经济是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的循环体系,无论是国内国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平稳运行。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等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提出依托国内超大市场和内需潜力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经济,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的循环梗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为此,必须扩大国内市场作为大后方并创新供给以匹配高层次的需求,进而扎稳自身基本盘,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同时,进一步创新贸易、投资、交流与合作等,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使国际大循环不断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力。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需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要在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中走在前列,做好创新这项系统工程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突破一批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推动我市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人,需要建立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保持人才政策领先优势,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巨大潜能。

其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传统产业“大而不强”与新兴产业“强而不大”问题,需要我们做好“提旧”和“育新”两篇文章。一方面,对能源、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通过创新手段重新激发产业活力。另一方面,加快构建“1+7”制造业新体系建设,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特色产业“强筋壮骨”,强化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再次,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能够最大限度释放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就我市而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积极探索支持行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科技资源与设备共享机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与平台建设。以创新理念与实践在科技研发、产业发展、能源安全、基础设施领域谋划一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同时在事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民生等方面,要有一大批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更加充分地宣传和解读支持创新政策举措,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市民群众充分知晓,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展现新作为,让创新为推动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强基赋能。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