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剑霜寒四十州
血战虎头山:中原版“平型关大捷”
民国年间叶宝路缘何在市区段改道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战虎头山:中原版“平型关大捷”

每年建党节、国庆节期间,来自省内外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来到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开展主题党日、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补足“精神之钙”。 白东亮 摄
今年7月1日,舞钢市八台镇马庄村党员干部到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该村89岁的老党员宗店(台阶上坐者)在同村老党员的搀扶下到陵园参加活动。
白东亮 摄
 

时值深秋,舞钢市尹集镇南部的山山岭岭间,绿叶转黄,秋意正浓。

虎头山地处舞钢、西平、遂平、泌阳4县(市)交界处,山下一条南北约5公里的狭窄山谷,北接豫中、南连江淮,地理位置极为特殊。

75年前,日寇铁蹄踏破这条山谷的宁静,让一座海拔只有300余米、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山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载入抗日战争史册。1945年2月,新四军黄霖兵团在此以200多人的兵力成功阻击了1500多名日军的疯狂进攻,并歼敌180多人,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虎头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打响痛歼日军第一枪的地方,在我国军事史和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中原版的“平型关大捷”。1945年3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挺进豫南的新四军五师连续粉碎敌三次扫荡》为题,专门对背水一战的虎头山战斗进行专题报道。

山间硝烟起

1944年4月,日军为尽快结束亚洲战场作战,调集信阳等地精锐部队,在华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作出了“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即由四周向中间进军,并电令新四军五师向河南敌后进军,尽快控制中原,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后,由新四军五师抽调1000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时任十三旅副旅长的黄霖担任兵团司令,经大别山区渡过淮河,挺进中原地区。

据史料记载,当时,国民党舞阳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史聘侯及其土匪武装盘踞在虎头山南部的母猪峡,为害一方,而且这一反革命武装还与日军勾结,甘心当起走狗汉奸。

为除掉这一罪恶武装组织,1945年2月7日凌晨,黄霖兵团对史聘侯部发动突袭。

时值严冬,大雪封山、天寒地滑,战士们上山布防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山下的危险。经过艰难行军,黄霖兵团悄悄来到史聘侯部驻地附近发动突然袭击。战斗刚一打响,毫无战斗力的敌人就疯狂逃窜,进入黄霖兵团预先设置的埋伏圈,史聘侯也被活捉。短暂的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连夜向嵖岈山区转移战利品,仅弹药就搬运了两天两夜,士气为之大振。

史聘侯部被歼后,其主子日军被激怒,旋即从舞阳、叶县等地集结1500多人,欲向占领母猪峡的新四军黄霖兵团发起进攻。此时,黄霖兵团大部分官兵正在母猪峡转移战利品,只有兵团1营的200多名官兵在虎头山下的尹集镇唐寺沟附近布防警戒。

2月9日凌晨时分,值岗的前沿哨所班长看前方没有动静,一时失去警觉。恰在此时,日军悄悄摸了上来,将这名班长刺死。

当敌军行至唐寺沟北约500米处时,被我军哨兵发现。听到鸣枪报警后,黄霖兵团1营官兵迅速抢占虎头山高地,利用有利地形阻止敌人向母猪峡进攻。

日军以为找到了我军主力,迅速在山下架好枪炮,向山头进攻。一时间,虎头山枪炮齐鸣,硝烟弥漫。战斗进行到中午,1营官兵临危不惧,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阵地上,白雪被鲜血染红,又被硝烟熏黑。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后,双方都疲惫不堪。见饥饿疲劳的士兵已无斗志,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脱掉棉衣,骑上战马,高举战刀,声嘶力竭地下令进攻。这名指挥官骑着战马冲在前面,身后的日本兵号叫着向山顶冲,山头守卫阵地的我军战士压力倍增,敌我力量悬殊,阵地最终陷落。

随即,双方展开肉搏战。一名年仅17岁的战士身受重伤,肠子流出体外,但他忍着剧痛,手捂伤口躲到一块大石头(后来人们把这一块石头称为“英雄石”)后面,把枪架在石头上向日军射击。当日军指挥官骑马冲到石头前时,他迅速向马头开了一枪,将马打死,指挥官从马上栽了下来。4名新四军战士冲杀过来,奋力将这名指挥官刺死。日军见指挥官死了,顿时阵脚大乱。此时,黄霖率领部队赶来增援,战场局势顿时改观。

黄霖在随后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当天下午4点多,敌人突然开始撤退。按照常规,日军不打到黄昏是不会撤退的,这次十分反常。后经侦察得知,敌人撤退后集中到了附近一处打谷场上,开始焚烧尸体。通过被俘日军之口,战士们得知,原来敌人的指挥官——联队长(相当于团长)被我军打死了,再加上我军战斗顽强,敌人只好暂时撤退。

2月11日上午,日军重新集结1000多人,再次向唐寺沟扑来。此刻,黄霖兵团已主动转移离开,日军搜索一天也没见人影。日军将农民张云家蜂箱内的蜂蜜抢吃了个精光,张云的父亲上前阻止,被痛打一顿,十几天后含恨而死;将鲁尽才家的一匹马强行拉走,家境贫寒的他失去了耕种田地的一半家当。

在虎头山战斗中,我新四军或短距离射击,或面对面搏杀,与日军展开对攻,勇猛无比、无所畏惧,持续战斗了两天一夜,共击毙日军180多人,20多名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其中在虎头山山顶阵亡的就有15人。

山上埋忠骨

黄霖兵团转移离开唐寺沟一带时,曾把在虎头山战斗中牺牲的班长以下15名战士的遗体收拢在一起,委托当地农民陈苟嗪、张山、陈国志、张从云、陈德银、张书锦、张书芳等十几人,将战士们就地安葬,并将这15名战士的名字写在一块红纸上,秘密交给了威望较高的陈苟嗪,拜托让他妥善保存,待革命胜利后可将名单再拿出来。

当时,十几位村民找到在别处牺牲的12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含泪扒开冻土,将这27名战士埋葬在虎头山上。陈苟嗪将15人名单用一块帆布包好,用棉线缠裹起来,糊进自家的土墙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短暂反扑,对革命群众、新四军遗留人员和地下党员实施残酷镇压,新四军阵亡的事迹一度淹没在白色恐怖之中。

1946年秋,身患重病的陈苟嗪把忠厚老实的侄子陈国志叫到床前,悄悄将名单从墙中取出交给他保管。陈国志回到家中,因不识字也看不懂上面写的啥名堂,又迫于形势,便也学着叔叔将烈士名单糊进了自家的土墙洞中。

此去经年,英雄的事迹虽有模糊,但始终在坊间流传。至2001年的50余年间,陈国志与张从云、刘全义、陈德银、李大群、杨赖孩等13位老人,年年坚持到虎头山上的几处小坟冢前为烈士扫墓,牢记当年新四军首长的嘱托,守护着忠骨烈魂。然而,烈士的具体名单或详细情况始终无人知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见证人的一一离世,一度如石沉大海。

一次偶然的机会,苇子园村一位村民向入村走访的乡干部说起,村里应该至今还保存着一份虎头山15名阵亡战士的名单,具体在谁家里说不清楚。得知信息后,尹集镇政府工作人员白东亮受组织委派多次与新闻、宣传人员等入村排查,寻找这份宝贵名单的下落。

村民杨赖毛模糊记得这份名单应该在陈国志家,在他的提醒下,陈国志才慢慢回忆起来确有此事。在2001年清明节前后,71岁的陈国志几经找寻,最终将藏在自家墙洞里的名单找了出来。

至此,当年参加虎斗山战斗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名单数十年后得以重见天日,这15位烈士的名字分别是:二班班长王文明、副班长李桂亭,战士王天义、王新和、李进有、吕天佑、黄建功、江洪伟、杨新上、刘福星、度清山、余松山、赵金亭、武青林、高季平。

山下英烈传

宝贵的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为百姓得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佐证,更是今人汲取力量、不断奋进的源泉。

如今,平坦宽阔的平驻公路从虎头山脚下环绕而过,两侧山峦叠翠,蝉鸣鸟语,一幅和谐宁静的画卷。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的舞钢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以蓬勃之势奋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描摹出彩画卷。

发现15名烈士的名单后,舞钢市委、市政府当即研究决定,在虎头山建设革命烈士陵园。

2001年10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为“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题写园名。

至2002年10月1日,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初步建成,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先后被命名为省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后来,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几经修缮、扩建,建有纪念碑、游览平台、拱桥、广场等。烈士纪念碑碑身用汉白玉雕成英雄群像,并有碑文以示后人,充分表现了新四军战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每年9月1日,开学首日的中小学生分批次登上虎头山,上好开学第一堂思政课。近年来,该市据此建起思政教育基地,持续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缅怀先烈遗志、接受精神洗礼、根植爱国情怀。

尤其是近年来,平均每年有近30万人次到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先烈遗志已深入越来越多今人的骨髓、灵魂,转化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 杨德坤)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