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让群众把日子过富、过好、过幸福”
李晓伟散文集《浅斟低唱》出版
抓住“鸡”遇 “啄”出富路
田间地头传技能
“鹰城星光”全国美术作品展征集作品
重阳节百位老人感受儿女“示爱”
引种新品 增加收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住“鸡”遇 “啄”出富路
——宝丰县八零后“鸡司令”规模养鸡带贫增收的故事
 

10月26日,在宝丰县闹店镇户口村蛋鸡养殖基地,十几名工人正在传送带前分拣鸡蛋、打包、装箱。随着物流车的驶出,一箱箱新鲜的鸡蛋将发往全国各地。

“今天,养鸡场的10万只鸡产蛋6吨,每斤(1斤=500克)3.9元,总产值4.6万多元。”基地负责人何涛高兴地说。

抓住“鸡”遇 部队退役勇于创业

今年35岁的何涛是户口村村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由于表现良好,他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复员后,何涛开始养殖蛋鸡,一心想要干成一番事业。

“起初散养了1万只鸡,由于缺乏管理经验、防疫技术跟不上,鸡群感染疾病,几乎全军覆没。”养殖失败后,何涛没有放弃,反而以军人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鞭策自己,总结经验,逐步走上了现代化养殖道路。

几年来,何涛引进层叠式全自动化蛋鸡养殖生产设备,实现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建成2座现代化鸡舍、1座配套蛋库。随着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基地产出的鸡蛋圆滑透亮、蛋黄富有弹性,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

借“鸡”生蛋 积极帮扶带贫增收

生意越做越好的何涛没有忘记乡亲们。他主动带领贫困户一起养鸡,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鸡司令”。但有的贫困户行动不便,捡鸡蛋成了难事;有的贫困户经常外出就医,顾不上给鸡喂食。

“考虑到贫困户的实际,我们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实施借‘鸡’生蛋模式。”何涛说。他口中的借“鸡”生蛋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代养”模式,蛋鸡名义上赊销给贫困户,实际由何涛放在养殖基地代为养殖,通过卖鸡蛋的收入弥补养殖费用,利润则分给贫困户。

“我们省时省力,还能获得收入,这政策别提有多好啦!”获得“代养”模式帮扶,该村贫困户练公杰笑得合不拢嘴。基地通过“代养”模式共帮扶闹店镇48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

10万只鸡每天需要消耗玉米近4吨,从外地采购玉米需要花费大量的物流费用。为减少成本,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种植”模式。

“农户根据基地需求定向种植玉米,基地保价收购,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无缝对接,免除销售之忧。”镇扶贫办主任刘世峰说,基地免费为参与“订单种植”的贫困户、边缘户提供技术指导、上门收购等服务,农户只负责种植和田间管理。目前全镇已有254户贫困户、边缘户参与“订单种植”600余亩。

养鸡遇困 政策支持走出困难

从今年春节开始到6月份,受疫情及需求不振、物流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鸡蛋价格快速下跌,基地经营遇困。

“那段时间,资金周转困难,到了养殖周期的鸡得不到正常更换,新鸡苗买不来,养殖成本大大增加。”何涛说。

就在何涛面对困境一筹莫展之际,闹店镇为他解了燃眉之急。该镇工作人员及时上门对接,向上级申请产业扶贫贷款,对其授信160万元,并给予利率优惠。

资金的支持不仅帮助养殖基地恢复了运转,更让何涛树立了坚持下去的信心。7月疫情有所好转后,活禽市场开放,鸡蛋价格上涨,何涛渐渐扭亏为盈。

“未来,我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走鸡蛋深加工路子,生产高品质、品牌化鸡蛋。”阳光洒在草地,蛋鸡咕咕叫着,何涛站在一边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巫鹏 通讯员 王腾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