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决胜脱贫攻坚 迈向全面小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胜脱贫攻坚 迈向全面小康
——平顶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市委书记周斌(中)到鲁山县调研脱贫攻坚普查工作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市长张雷明(右三)到叶县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市委副书记葛巧红(前排中)参加扶贫产品展
副市长张庆一(前排左二)到郏县调研扶贫产业
我市举办第二届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
疫情期间叶县“点对点”组织农民工返岗务工
扶贫干部上门讲解金融扶贫政策
宝丰县开展门诊重症慢性病鉴定上门服务
郏县扶贫干部宣传“防贫保”政策
为卫生保洁员配发劳动工具
舞钢市引种白茶
石龙区富硒红薯喜获丰收
汝州市发展杭白菊特色种植
七旬科技特派员帮助返乡大学生创办带贫企业
鲁山县规模化养殖肉牛
平顶山市扶贫产品展示中心投入运行
 

今年10月17日是第7个全国扶贫日。

这组数据应当载入鹰城史册: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3万户33.18万人,贫困村512个,贫困发生率7.8%。截至2019年底,累计减贫8.8万户31.6万人,减幅93.76%,年均减贫4.51万人;累计退出贫困村502个,减幅98.04%;叶县、鲁山县先后于2018年、2019年顺利高质量脱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7元,较脱贫攻坚之初增长了29.7%;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806公里,贫困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运班车率100%;累计在1385个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100%;所有贫困村完成电网改造,广播电视信号、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2113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目前,剩余1.06万户2.13万未脱贫人口收入信息已采集完毕,均超过脱贫标准;剩余10个贫困村已达到退出标准,今年11月底前剩余贫困人口、贫困村将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届时,我市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彻底实现脱贫攻坚“两个确保”目标。

在决战中彰显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尽职尽责承担的历史使命、必须聚焦聚力破解的发展瓶颈、必须用心用情做好的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大扶贫战略,铆足干劲、精准发力,持续展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奋力书写前无古人的时代画卷。

通过脱贫攻坚这个大战场,我市锤炼了干部作风,夯实了基层基础,提升了治理能力,改善的不仅是贫困地区面貌,更是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缩小的不仅是贫富差距,更是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赢得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更是深厚持久的民心。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自始至终下足“绣花”功夫。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尺,以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绝对负责的态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冲锋陷阵、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牢牢把握“精准”二字,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深耕细作、精准发力,大力弘扬“绣花精神”和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把准致贫症结、找准群众需求、定准脱贫措施。全市上下扎实有效开展建档立卡工作,牢牢系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颗扣子,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抓落实、凝心聚力向前冲,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六大行动”“四项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百日攻坚提升行动,“四大会战”“五个回头看”“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开展五清行动、实施四解帮扶”等系列专项行动,一环紧扣一环,打出“组合拳”,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精致、做到极致,干出特色、干出风格,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响鼓重锤、高位推动,市委书记周斌、市长张雷明以上率下,亲自研究、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市四大班子共同参与、合力推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周调度、重点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十个重大专项指挥部分别由市领导挂帅,专项研究、专班推进,精准发力、靶向攻坚,全面筑起了攻坚决战的“四梁八柱”。创新实施战令动员、市县“会诊”、驻县督导,把指挥推进机制一竿子插到底;坚持“四个捆绑”“三个挂钩”“一单三开”等工作法,把脱贫攻坚责任螺丝拧得更紧,推动我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攻克重重堡垒、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重用,激励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战场建功立业。全市累计选派了2060支驻村工作队、2614名驻村第一书记、10102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数万名结对帮扶干部。他们长期奋战在脱贫一线,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五加二”“白加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涤荡初心,形成了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攻坚精神,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大爱精神,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首创精神。他们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圆满完成了组织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与重托。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刘随伸、杨航等一批亲爱的战友,他们壮烈牺牲在扶贫一线,是我们内心最深沉的痛。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动力。历史只会眷顾奋进者,而不会等待懈怠者。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市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勇于担当、尽锐出战,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举全市之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把攻坚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攻坚势能集聚得更加强劲。推动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凝聚起向贫穷亮剑、与贫困决战的强大力量。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围绕志智双扶,精心打造“新时代农民夜校”;大力开展“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等感恩教育,累计开展恳谈会2万余场次;以优秀第一书记王凯等为原型制作的《尧山情》《槐花湾》等戏曲、摄影、书法相关文艺作品8500多篇(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脱贫攻坚好声音和正能量。坚持把文明乡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程,全市所有行政村“一约五会”实现全覆盖;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深化“六星党支部”创建,开展“文明家庭”“脱贫光荣户”“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积极选树“好媳妇”“好婆婆”“好乡贤”“好党员”,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鼓舞群众,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役中,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共建中共享发展红利

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等工作目标,我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方面均取得决定性进展,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开展教育扶贫,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市实施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60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建设,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347所,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加、获得感增强。投入资金5.52亿元,在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实施全覆盖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94万人次,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全市累计投入9.94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296所,增加学位4.4万个。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累计招聘特岗教师4895名,完成小学全科教师招聘计划989人,培训农村教师近7万人次,选派616名市城区优秀教师到鲁山县、叶县参加“两区支教”,乡村教师力量得到补充补强。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乡村教师享受生活补助5.55万人次1.52亿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111套,启动乡村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404名农村教师受益。“奖、贷、助、补、减、免、勤”资助手段全面落实,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全市累计资助困难学生103.41万人次5.88亿元;发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贷款7.98万人次5.59亿元;采取为5156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3023名残疾学生在特教学校就读、12780名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形式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没有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因残失学辍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省教育扶贫现场会连续两年在我市召开。

开展健康扶贫,实现“病有所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以来,启动实施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升级改造工程和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工程,市、县财政筹措资金4632万元,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86个;市财政补助435万元,在鲁山县、叶县建设标准化中医馆29所;贫困村集体所有的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100%,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部达标。全市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119个,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在全省率先引入家庭医生智能服务平台、分级诊疗平台,启用智能“云巡诊车”59台,同步对接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2700多家医院,共享24万多名医生资源,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覆盖率100%。出台《平顶山市贫困人口医疗补充救助保险实施方案》,建立五道医疗保障线,开展大病专项救治14685人次,门诊重症慢性病鉴定2.8万人,报销医疗费用8.4亿元,全市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3%,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实现“住有所居”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安居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脱贫攻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硬任务”、践行初心使命的“必考题”。编印《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常见问题解答》和《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指南》15000余份,发放张贴到每个村,出台《平顶山市农村危险房屋简易评定办法》,探索建立“一比对、二核查、三评定、四鉴定”四步工作法,全市共评定农村住房30余万户,鉴定5.4万户,实现评定、鉴定全覆盖,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5万户,实现危房动态清零。2019年,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同时,全市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9个,完成“十三五”期间20955名贫困人口搬迁入住任务,易地搬迁不动产登记证办理、“三个覆盖”规范安置点社区管理的做法先后被国家发改委专期刊发。2019年,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开展“三清”行动,打造人居环境全域推进乡镇9个,112个村创建为省、市级示范村,14.3万户农户完成改厕,2.9万户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开展“送果树进农家”活动,累计栽植果树226.2万株,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危旧房屋“一拆五促”、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一场四园”等做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度。

实施综合兜底保障,实现“弱有所扶”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脱贫攻坚以来,平顶山市8.5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逐年提升,18.75万名贫困群众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为12.46万名农村特困人员发放供养金5.6亿元,对28018名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办理残疾人证33208份,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9319户,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大力倡导社会互助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万商扶万家”活动,275家帮扶企业帮扶126个贫困村,投入资金269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483个;参与帮扶个体工商户9747个,对接帮扶贫困群众3388户6084人。此外,以防返贫、防新致贫为突破口,创新开发“防贫保”“返贫救助责任险”等产品,投入资金613万元,为全市33万农村人口提供3.14亿元风险保障,筑牢临贫、易贫群众“防贫堤”。

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实现“劳有所得”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脱贫攻坚以来,按照“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特色、户有增收”的总体思路,全市形成了一批农户参与度高、能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模式机制,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建、共享、共富,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2万户10.9亿元;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21640万元,累计带动贫困户4377户,带贫率5.64%;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642个、生猪“千头线”366条、扶贫车间146个,带贫32375户;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34个;认定带贫企业(合作社)154家,培育县级扶贫龙头企业56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22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培育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05家、林业扶贫基地86处,带动贫困户4520户,吸纳贫困群众就业7340人,户均增收4000元;探索挂靠帮带、致富带头人带动、租赁返聘、集体经济反哺、抱团经营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千头线+”“集体经济联村共建”等带贫扶贫模式,累计带贫14.5万户(次),贫困户产业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户均综合收益2.1万元,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就业是保障农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发展各类就业创业扶贫基地3000多个,8648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80911人全部实现转移就业,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培训条件的80043人接受了培训。制定《公益岗位管理办法》,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原则,开发公益岗位2.8万个,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特别是在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对介绍贫困群众务工的中介机构、带贫生产经营主体和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实行“三方”奖补,实施“四免费”措施,提供“一站式”服务,“点对点”输送省外务工30.7万人,累计实现农民工返岗就业77.8万人。

此外,不断加强全市消费扶贫力度,切实解决扶贫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难题。依托“专展、专区、专柜、专馆”四专建设,在全省率先举办首届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现场销售84万余元,签订购销合同1300余万元。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上,现场销售244.3万元,签订购销合同2059.6万元;建成平顶山市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改建县级展销中心6个;在各县(市、区)完成专柜布点500余个;完成线上线下专区建设70余个,不断增强消费扶贫工作热度。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织扶贫产品进机关单位带销、进展示中心展销、进商场超市统销、进居民小区助销、进电商平台拓销“五进五销”行动,让扶贫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为扶贫产品代言,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今年以来,已在全国消费扶贫系统录入供应商382家、扶贫产品572个,产品价值超22亿,已累计销售扶贫产品97169万元。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实现“老有所养”

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目标。为破解贫困家庭“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的现实困境,解除外出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脱贫动能,我市在郏县探索创建家庭型农村幸福院养老新平台,集中照顾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半自理老人等困难群体,完善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确保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贫困老人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归属感。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幸福院、乐龄之家等农村集中养老服务平台200多家,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特困供养老人4000余人。为解决残疾特困群体的保障问题,按照农户自愿、双向选择,“就近、就亲、方便”的原则,政府设置公益岗位,组织弱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提供必要的日常照料,既有效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同时还解放了重病、重残家庭的劳动力,更弘扬了邻里和睦有爱、扶危济困的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全市开发“邻里帮护”公益岗位3000余个,月薪300元至1200元,结对帮护9000余人,实现“帮护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

市扶贫办主任丁少革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聚焦3277户10771名脱贫不稳定人群、4802户15208名边缘易致贫人群,围绕防止返贫、防新致贫的“两防”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脱贫人口动态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持续强化产业、就业在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方面的支撑作用,探索形成造血自助、政策救助、部门帮助、社会捐助、保险补助“五助联动”防贫工作格局,采取多层次、复合式防贫举措,坚决杜绝脱贫人口返贫、边缘群体新致贫现象的发生,为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干部群众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新的未来。让我们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接续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本报记者 田秀忠 张亚丹 通讯员 孙国栋 付国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扶贫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