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热烈庆祝中古两国建交60周年
十九届五中全会10月26日至29日召开
要闻简报
志存高远勤奋学习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鲜花迎盛会
深化巩固整改成果 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市政协党组会议暨主席会议召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曲韵流芳传薪火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韵流芳传薪火
——我市申创中国曲艺名城综述
 

2013年,中国文联、中国曲协设立“中国曲艺名城”这一荣誉称号,以表彰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曲艺资源、传承有序、特色鲜明、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城市或城区。

平顶山是新城更是古地,商周时代为应国,西依伏牛,东瞰沃野,汝水藩其北,沙河润其南。这里有着丰厚的曲艺资源,马街书韵历经700多年依旧芬芳;这里盛会连连,中国曲艺节、河南坠子大会相继举办;这里文化产业集约发展,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这里群众活动异彩纷呈,市群艺馆公益课堂名家闪耀,鹰城曲艺社每周唱响,市文联“送欢笑到基层”慰问演出惠民化人……这些,都为平顶山申创中国曲艺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街曲艺渊源长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宝丰县城南杨庄镇马街村,四面八方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会聚于此,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曲类繁多让人称叹。“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马街书会场面之热闹盛大从中可见一斑。

书会因何而起,自古说法不一,有说是友人为纪念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也有说是当地百姓为感谢刘秀免去皇粮之恩。马街火神庙则有碑文记载: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

在马街,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无君子不养艺人”,是说当地人仗义好客,不但把远道而来的艺人请入家中,免费提供食宿,有时还会送上返程路费甚至结成儿女亲家。这在马街,是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民间曲艺艺人的集会,马街书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原因从中可窥一二。

时至今日,马街书会已有700余年历史。1996年,马街书会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宝丰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说唱文化”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中华曲艺展览馆、刘兰芳艺术馆和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助力曲艺文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推动曲艺与魔术、杂技、歌舞等融合发展,衍生出魔术道具、服装大棚、灯光音响、商贸物流、广告传媒、教育培训等一批关联产业。据统计,仅宝丰县的演艺团体就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约5.5万人,每年演出收入4亿多元。以马街书会为核心的说唱文化,已成为影响全国说唱艺人艺术实践和精神生活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国字盛会接连办

直到今天,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的盛况依旧为鹰城人所津津乐道。1995年,平顶山依托马街书会资源优势,喜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举办权。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文明新风培育……一点一滴升级完善。

那届曲艺节开幕之日,全市8个剧场同时开演,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可谓万人空巷;在宝丰,即使天降大雨也没能阻挡群众的热情,大家撑着伞站在道路两旁,演职人员经过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平顶山浓厚的曲艺氛围和平顶山人的朴实热情给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获得圆满成功。

一炮打响,平顶山唱出了名声、唱出了自信,不但挖掘发展了本地的曲艺艺术,也为全国曲艺事业的繁荣贡献了力量。这也让中国曲协看到了平顶山的实力,1995年,平顶山被命名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曲艺城”,宝丰县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2008年,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再次花落鹰城。如果说上次曲艺节锻炼了我市的一大批文艺骨干,那么这次曲艺节则把这批文艺骨干推向了全国。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和积淀,他们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在第六届曲艺节上,我市曲艺工作者和行业翘楚互动切磋,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炫技,一大批人才被发现,并随之涌现了许多曲艺精品,如曹旭创作的小品《无名小工》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一等奖,韩冰、崔银龙、贾世忠三人合演的小品《高效率的爱》获第五届全国小品大赛一等奖,古杨创作的相声《洗脚秀》获第六届河南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随着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鹰城曲艺工作者的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创新热情不断高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随后,我市又相继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钟之星名家名曲精品音乐会等一系列国字号活动,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在全国有口皆碑。

多样传承焕生机

2017年,我市将申创中国曲艺名城列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对鹰城软硬件设施进行了一系列提档升级。

如今,备受市民欢迎的鹰城曲艺社就得益于中国曲艺名城的申创。2018年,新华区开辟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曲艺社,每到周末演出时间,这里总是座无虚席,快板一打、二胡一响,台下便掌声不断。在老戏园的氛围下、在无拘无束的笑声中,曲艺找回了存在感、仪式感和艺术尊严。此外,作为曲艺传承发展的阵地,鹰城曲艺社还经常组织开展基层曲艺骨干素质提升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市的曲艺行当中,至今还延续着传统的师徒关系。师傅带徒弟,不但分文不取、倾囊相授,还经常搭吃搭住,只为曲艺事业后继有人。而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也是我市曲艺事业的一大亮点,如青少年宫相声快板培训基地、市工人文化宫曲艺公益培训中心、平煤神马集团电务厂职工曲艺培训中心……为曲艺文化发展备足了后劲儿。目前,我市有曲艺家协会国家级会员60多人、省级会员120多人、市级会员300多人,活跃在基层的曲艺专业团队和演出人员不计其数,鹰城曲艺薪火相传。

只有被群众听到、看到,曲艺的生命力才会蓬勃持久。近年来,市文联充分利用各村文化广场,在居民乘凉晚会、军民共建活动、中秋团圆晚会、扶贫慰问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中,共展演曲艺节目400多个。回到群众身边,曲艺如鱼得水、魅力无限。新华区组织曲艺工作者为辖区中小学生送上相声、快板、坠子书等曲艺大餐,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市文联还积极联系高校,设立曲艺表演专业,成立艺术职业学院,为打造曲艺之乡品牌提供了新活力。

随着曲艺设施的完善、曲艺活动的丰富、曲艺队伍的壮大、曲艺精品的迭出,2019年,新华区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成为继宝丰县之后我市第二个“中国曲艺之乡”,我市申创中国曲艺名城再添重量级砝码。

质朴厚重的文化积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铸就了平顶山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属性,鹰城申创中国曲艺名城的步伐自信而坚定。(本报记者 蔡文瑶)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