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刘兰芳情系民间艺人
刺杀日寇特务头子的勇士吴凤翔
墨家民间组织的甜蜜回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家民间组织的甜蜜回忆

 

□乔书明

“平民圣人”墨子(公元前480年-前389年)名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家成员都称为“墨者”。为了给万民兴利除害,“墨者”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他在《慎大览》篇云:“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这里的“鲁”,到底是哪里?高诱没有详细说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2年),曾任河南、山东巡抚的著名考据家、经学家、方志学家毕沅,经过翔实的考证后,在《墨子注·序》中曰:“高诱注《吕氏春秋》以为‘鲁人’,则是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楚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毕沅明确指出:因为本书多次提到墨子与鲁阳文君(鲁阳公)的问答,又多次谈到楚国的四境,故而高诱说的“鲁人”,就是汉代属于南阳郡的鲁山县,非“鲁卫之鲁”的鲁国。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代方志学家、考据家、曾任山东博山县知县的武亿,在其《跋墨子》和主篡的《鲁山县志》里写道:“《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也。’鲁即鲁阳,春秋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单举一字,是其例也。《路史·国名记》:鲁,汝(州)之鲁山县,非兖地。”武亿明确指出,“鲁”是当时河南汝州管辖的鲁山县,绝非山东兖州的曲阜。

不仅清代《鲁山县志》里记载墨子故里在鲁山,而且直到1935年,鲁山县尧山镇尧山村西山陕庙门前碑楼里还立着一通刻着“墨子故里”的石碑。据尧山村老人们回忆说:“山陕庙那地方原先是墨子祠,墨子故里碑就立在墨子祠前。山陕商人拆掉墨子祠建山陕庙时,群众不同意,建庙商人才把墨子故里碑和建庙碑一起立在山陕庙前。”可惜这块墨子故里碑在日寇侵略豫西时毁掉了。由于墨子代表穷苦大众利益,历代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封杀,墨学几乎绝传,可在墨子故里鲁山,至今尚存有墨子祠、墨爷庙、墨子著经阁、墨子坑染祖师庙等与墨子有关的文物古迹数十处。令学者们惊愕的,是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鲁山县尚存有墨家民间组织——“蹚匠班”。

“蹚匠班”原是墨家为了“兼爱”和行义组织的济世救人组织,“蹚”的本意是用犁把土地翻开,“蹚匠”就是庄稼汉的意思,“蹚匠班”实际上是个“农家施工队”,专门帮助穷人修房盖屋、挖渠垒堰,由信奉墨家的各种工匠组成,规模多在二十至三十人之间。凡是参加“蹚匠班”的,必须在自家内室摆上“墨祖”牌位,早晚焚香朝拜。每逢刮风下雨天,他们就在一块儿颂讲“墨经”、劝善戒恶,鼓励大家济世救人。“蹚匠班”内人人平等,领导带头干活,成员也没人偷懒。“蹚匠班”按季节安排农活,环环相扣,不违农时,跟解放初期的互助组差不多。

据当年参加过“蹚匠班”的耄耋老人回忆,“蹚匠班”统一干活,统一就餐,给谁家干活,由谁家管饭。不管到那儿修渠垒堰,工棚里都有松木刻的“墨祖”像,供“蹚匠班”成员朝拜。“蹚匠班”里纪律严明,比如休息时害怕惊扰树上的大仙,不准将劳动工具挂在树上;休息时不准坐在别人的劳动工具上,因为工具与主人的尊严有关联,坐在别人的工具上,有欺负人的嫌疑;干活中获得的意外收入,比如挖到贵重山珍、药材,要及时缴给公家,不准揽为己有……“蹚匠班”的中午饭多在工地上吃,吃饭前先有领头的讲一段“墨经”, 讲的都是颂扬墨子的典故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小故事,最后头头儿领着大家读几遍才开始吃饭。历史专家们对当年参加过“蹚匠班”的老人走访座谈后,觉得“蹚匠班”与《墨子》原著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