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高新区
3上一版
 
释放潜力“稳就业” 严守生产“保安全”
人人参与爱卫 人人健康获益
打造放心工程 彰显企业担当
举办专题讲座
高新区、中建七局联合开展劳动竞赛
好媳妇胜似亲闺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9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6年来,她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演绎了一曲尊老爱老的赞歌——
好媳妇胜似亲闺女

 

一个人的正能量能照亮一个角落,为文明城市创建输入一股“道德力量”,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更有人情味。

在高新区遵化店镇蒲楼村,有位叫陈利娟的普通农村妇女,6年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用真情和付出演绎了一曲尊老爱老的赞歌。

6年前远嫁蒲楼村

走进陈利娟家,不大的小院一尘不染。婆婆王平的房间也收拾得井井有条,闻不到异味,地上打了个地铺。“我每天睡在这里,晚上婆婆一有动静,我就立即起来,方便伺候。饿了喂饭,尿了、拉床上了立即收拾。”陈利娟说。

今年35岁的陈利娟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个头高大,笑容灿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乐观爽朗。婆婆王平今年85岁,常年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人伺候。

陈利娟的丈夫张富长今年46岁。由于母亲常年身体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父亲走得早,家里兄弟姊妹也多,作为最小的儿子,张富长自愿扛起照顾母亲的重担,忙完地里忙家里。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女方进家一看,有个病重的老娘拖累,都打了退堂鼓。

6年前,在郑州打工的邻居把新郑姑娘陈利娟介绍给了张富长。陈利娟通情达理,温柔善良,没有嫌弃对方年龄比她大11岁,也没有嫌弃瘫痪在床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张富长,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

陈利娟刚嫁过来时,由于婆婆常年吃药,丈夫也没时间外出打工,仅靠几亩地的收入,家庭经济拮据。为改善经济状况,陈利娟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把伺候婆婆的活儿全接了过来。

6年来,陈利娟从没睡过一天懒觉,早上5点多起床做饭,然后伺候婆婆穿衣、吃饭,为老人翻身、按摩……

日夜陪伴婆婆左右

每天8点半,是婆婆准时吃早饭的时间。粥的温度正好,陈利娟小心地扶着婆婆坐了起来,一边伺候吃饭,一边用湿毛巾帮她擦嘴角。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陈利娟想到老人胃口不好,总是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尽量调理好她的饮食。

婆婆年龄大了,牙口不好,陈利娟做饭首先考虑婆婆。现在全家吃的菜,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用水长时间煮出来的,切得很碎,少油少盐,不放辛辣调料,为了老人好消化。

老人常年躺在床上,为了便于消化吸收,陈利娟遵循大夫说的“一次少食,一日多餐”原则,不怕麻烦,一天给婆婆喂饭五六次。早上给婆婆炖两个鸡蛋,中午、晚上做面汤稀饭,馒头掰碎泡在菜汤里。冬天夜长,她就半夜给老人冲点奶粉喝,还给婆婆购买配置好的杂粮营养餐。

陈利娟爱干净,给婆婆收拾得也干干净净,经常给她洗澡、换洗衣服被褥。即使是炎热的夏天,老人屋子里也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一点儿异味都没有。

她每天不仅要照顾瘫痪的婆婆,还要照看3个孩子,常年没有闲着的时候,但是她从没怨言。

把婆婆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老人常年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地长了褥疮。上午10点,村医高秋红准时过来给王平做烤电治疗。

高秋红就住在陈利娟家对面,被她的孝心感动,每天主动上门义务为老人烤电治疗,每次至少一个小时,已坚持了3个月。

高秋红说:“利娟是个少见的孝顺媳妇,这几年她天天都这样精心伺候,就是亲闺女也不一定能伺候得这样好,我是做不到像她这样,非常敬佩她。”

春节前,婆婆病情突然加重,陈利娟夫妇把她送到医院,医院检查后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陈利娟不放弃,其间衣不解带,白天晚上陪在婆婆身边,观察动静,硬是把婆婆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邻居们都说,如果不是遇到陈利娟这样的孝顺媳妇,王平咋也活不到现在。

陈利娟却腼腆地说:“孝顺老人是晚辈应该做的,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让婆婆每天都过得舒舒服服的。”

蒲楼村党支部书记杨二许说:“陈利娟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朴实勤劳的传统美德,她把婆婆照顾得好,把家庭经营得好,给蒲楼村妇女树立了榜样。在她的带动影响下,现在村里的媳妇都争着孝敬婆婆,形成了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本报记者 高轶鹏 通讯员 郑喜艳)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