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落凫
3上一版
 
说 秋
稿 约
史海泛舟
贫困村里来个宝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 秋

 

□刘立成

韩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古人把自己对于一年四季推移变化的感受,逐渐固化为我们今天的汉字“春夏秋冬”。

反过来说,我们理解了“春夏秋冬”汉字的意义,则可以从春字,看出古人对于花鸟草木的感受;从夏字,看出古人对于赤日炎炎、电闪雷鸣的感受;从秋字,看出古人对于微虫吟唱的感受;从冬字,看出古人对于寒风凛冽的感受。

这样说来,甲骨文用一只跑向“火”的蟋蟀表示“秋”就很好理解了。你看:两根触须,两条强壮的后腿,一双薄而透明的羽翼,分明就是一只蟋蟀。“蟋蟀”的下面赫然放着一把象征温暖的“火”。

看来,古人认为蟋蟀对气温的变化特别敏感。蟋蟀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

《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云: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 民谚也说:秋天到,蛐蛐叫。可见蟋蟀是知寒暑的昆虫,知时守信。崔豹《古今注》中说: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则鸣。古人往往以蟋蟀对气候的反应来表达季节的变迁。到了十月渐冷趋寒,蟋蟀在野外不堪凄冷,入室求暖(即甲骨文的向火而来)而叹秋意的萧瑟,发出“蛐蛐”的叫声。故而,陆游说“蟋蟀独知秋令早”,蛐蛐也因此唤作“秋虫”。“蛐蛐”的声音连起来很容易读成“秋”,这大概也是古人以蟋蟀发音代表秋的一种造字智慧吧。

蟋蟀为什么又叫促织呢?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谓其声如急织也。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是在催促织女飞梭速织,“促织”之名由此而来。所以,蟋蟀又有促织、趋织、催织、纺纱娘之称。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意思是说,风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南朝诗人谢朓的《秋夜诗》,首句就是: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宋代诗人陆游也说:布榖布榖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

古人大概很能做蟋蟀的文章。春种秋收,秋天的“秋”字让人想到一幅幅金黄的图画,一幅幅欣欣向荣丰收在望的画面:秋叶、秋黄、秋实、秋阳、秋空、秋声……人们似乎觉得不过瘾,还要再拿这秋天的代表(蟋蟀)来说说事,于是玩起了“秋兴”——斗蟋蟀。

清乾隆间项映薇《古禾杂识》云:蟋蟀出桃花里者,勇健无敌,村儿捉之,藏小竹筒,晨卖于市。善相者,分列试验,加以将军之号。笼盆觅斗,谓之秋兴,亦谓之秋落魄。虽遇故人于道,弗暇揖也。 顾禄所撰《清嘉录》也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色为优。

在金庸的《神雕侠侣》里也有这样一个情节,幼时的杨过与郭芙、武氏兄弟赌斗蟋蟀,武氏兄弟有一只方头健腿、巨颚粗腰的蟋蟀大将军,杨过连出三蟀,皆败下阵来。最后只好以一只相貌奇丑、浑身黑黝的小蟋蟀应战。谁知这只蟋蟀却是蟋蟀中的霸主,大将军反而被其一口咬死。武氏兄弟不服,与杨过大打出手。而故事也由此展开,杨过终于离开桃花岛,远赴终南山。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