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影像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乡村有力量 致富有希望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有力量 致富有希望

9月7日,位于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的千宝农业种植公司白茶基地里,贫困务工人员在茶园里除草。
2009年,在外务工的安晓军返乡创业,尝试“南茶北移”,取得初步成功。为确保贫困户增收,人头山村与该公司签订产业助增收协议,安排贫困户在基地就业。目前,该公司已安排22户贫困户务工。 本报记者 杨德坤 摄
9月4日上午,在鲁山县四棵树乡张沟村一化柞蚕茧丝绸产业基地,村民张玉霞在缫丝。她已经在这里务工3年了,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近年来,张沟村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引进省伟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一化柞蚕茧丝绸产业基地,已带动30余户村民养殖柞蚕,并吸纳6户贫困户务工,年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常洪涛 摄
9月4日下午,石龙区龙河街道嘴陈村贫困户张盼盼在村室帮助驻村工作队录入扶贫资料。
为进一步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该区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2019年6月,在该区人社部门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时,张盼盼通过考核,被聘为村级协理员,每月工资1900元。
本报记者 闫增旗 摄
9月8日,蒋湾村村民在花生深加工车间工作。
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叶县洪庄杨镇引导村民种植花生,亩收入在2500元以上,使花生种植成为促进贫困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蒋湾村建成花生深加工项目,高价回收花生,亩均又增收200多元,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增收。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摄
9月4日,汝州市小屯镇毛庄村贫困户陈安英在自家的鸽舍里给鸽子添食。
2019年10月,小屯镇党委、政府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发展贫困户养殖肉鸽项目,精心挑选了19组(每组12对)优质种鸽,发放给19户贫困户,并提供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魏森元 摄
9月8日,叶县洪庄杨镇王湾村贫困户马民峰在养鸡场捡拾鸡蛋。
马民峰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尽管在扶贫政策关爱下光荣脱贫,但是仍有返贫隐患。年初,该村村集体投资近200万元建起蛋鸡养殖场,优先安置马民峰等3名贫困户,筑实了脱贫根基。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摄
9月5日上午,石龙区龙兴街道许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先银在该村的市汇民林果专业合作社库房里将红香酥梨装箱。
市汇民林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核桃、梨、优质小麦、油菜等。目前,该合作社与龙兴街道许坊、北郎店、赵岭等3个村的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并与17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 本报记
9月9日,郏县王集乡雨霖头村贫困户范松英在打扫卫生。
为助力脱贫攻坚,王集乡开发卫生保洁员、保险宣传员、巡河员、邻里照护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从事公益岗位的贫困户人均月收入六七百元。 本报记者 张鸿雨 摄
▼9月8日,叶县常村镇月台村村民在收获二茬艾草。
月台村土地贫瘠,种植传统作物年亩均纯收入不足400元。2018年,该村流转村民2000多亩薄地种植艾草,每亩地的流转费是1000元,并优先为贫困户安排务工岗位。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摄
 

脱贫攻坚战,一线在乡村。

近年来,全市乡村把使命牢记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充分发挥扶贫力量,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有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了一曲曲激越动人的脱贫壮歌。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我市各乡村坚持精准方略不动摇,盘家底、找项目、引技术,将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打造等帮扶优惠政策用到实处、帮到难处,支持贫困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构建效益良好、特色鲜明的产业扶贫体系,形成了特色农业带贫、劳动密集型企业带贫、农副产品加工业带贫等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扶贫产业格局,切实把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短短数年,一座座扶贫产业基地在贫困村开花结果,一个个到户增收项目让贫困户笑逐颜开,山沟里长出来的果蔬走上大城市的餐桌,村子里造出来的“尖货”进入城里人的家庭。

脱贫攻坚号角仍响,乡村振兴大幕已启。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后,乡村大地必将迎来新的更大“战役”,乡村群众必将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尧)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