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发扬连续奋战作风 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任务
强化“大景区”观 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舞钢市商务中心区晋升省二星级
摆摊有去处 百姓得好处
延长尼龙产业链条
东道汝窑科技工厂宝丰投产
扶贫车间花儿艳
神马股份重组方案获证监会无条件通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大景区”观 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本报评论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诗与远方”令人心驰神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已不再是文人墨客游历、抒怀、会友的专属必修课,而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传统的那种“路上几小时,看景几分钟”的跟团游,那种围绕景点“拍几张照,朋友圈里一发,就算到此一游”的观光游,渐渐难以吸引游客;传统的那种“靠门票吃饭,靠景点赚钱”的经营模式,那种景区设施“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严重同质化,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这些都充分表明,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区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转型势在必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市文化旅游大会强调,要强化“大景区”观,加快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全域旅游上闯新路、开新局,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所谓“大景区”观,就是把文化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整个平顶山当作一个“大景区”,当作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开发和管理,加快资源整合优化,形成点、线、面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全市旅游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稳增长促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抓手。

强化“大景区”观,须在“破”上着手。传统的景区开发如同“天女散花”,不仅形不成规模,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枷锁。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勇于破除陈规、敢于打破枷锁,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坚决破除区域分割、行业壁垒,加快形成有利于“大景区”发展的管理体制,为文化旅游注入生机和活力。要积极探索开展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改变政府包办、行政手段运作的经营模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文旅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轨道。

强化“大景区”观,须在“合”上发力。我市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有别、风土人情迥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关注点”“参观点”。以往,各地景区开发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导致经营成本高、吸引力差、带动力弱,大多景区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这就需要牢固树立“大景区”观,深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收入分成机制,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共同开展旅游推介等,大兵团作战、大景区开发,共建共享、效应倍增,努力构建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

强化“大景区”观,须在“全”上用功。当今社会,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已发生明显转变,鲜明的特征就是形式上从观光到休闲、方式上从大众到自助、内容上从产品到品质、情感上从刷存在感到追求满足感。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我们要及时捕捉游客需求的变化,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把全市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建设,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不断拓展“旅游+”的深度广度,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把美景连线成片、文化纵深成卷,实现全景式展现、全时化服务、全业态发展,让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从而达到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效果。

当然,强化“大景区”观,发展全域旅游,绝不是处处建景点、处处建宾馆饭店、处处建游乐设施式的盲目开发,而是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整体性,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显品质、管理更有特色。只有让每一位游客在平顶山都能享受诗意的出行,都能从纵情山水人文中感受到快乐、幸福和尊严,我市的文旅产业才会更有生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