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真情似火徐玉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情似火徐玉诺

1951年的徐玉诺
五四运动时期的徐玉诺(后排左一)
徐玉诺怀抱三岁的儿子
徐玉诺(后排左二)与剧作家许季秋跟河南曲剧团演员合影
抗战时期,徐玉诺(右一)在信阳与友人合影
1953年,徐玉诺(右)与徐言缄合影

◀徐玉诺故里
 

□ 叶剑秀

▶学生运动领导人

1919年,灾难深重的阴霾,笼罩着死气沉沉的中原大地。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在当时的河南省府开封炸响,这无异于在阴沉黑暗的天空划过一道闪电。

河南省第一师范的学生群情激昂,于5月18日上午集结操场,要求声援北京学生。这一行动很快得到开封学界响应,4000余人加入声援行列。阴郁的古城里,同仇敌忾的呐喊、澎湃激昂的口号响彻校园。学生联合会形成决议,并以电文发出:“电请北京政府,勿签字于巴黎和约。山东问题,外交失败,关系存亡,危险万状……全豫人民,誓为后盾。沥血陈词,无任迫切!”

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学子,站在操场中央,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位面容粗粝的呐喊者,眼神里迸发着一束坚毅的光芒,瞬间点燃了长期压抑的青春激情,操场上汹涌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他就是第一师范学生会主席,河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徐玉诺。

徐玉诺又名言信, 字建之,笔名红蠖,1894年11月生于鲁山县城东20余里的徐家营村。他童年时家庭十分贫困,父母靠租种别人的田地为生。11岁那年,父亲到村里的油坊帮工,徐玉诺才有了读私塾的机会。

1911年,徐玉诺的远房叔叔、同盟会会员徐教诗出任鲁山县立小学校长,建议年少聪慧的徐玉诺前去读书。1913年,19岁的徐玉诺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断炊挨饿的窘迫激发他上进图强。1916年,徐玉诺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的省立第一师范。

河南省第一师范创建于1905年,是当时河南著名学府之一。徐玉诺入校后,很快以出众的才华受到师生们的赏识,被老师誉为“能文高手”,所作文言策论式文章常被张贴在教室墙上,或在同学中传阅。

开封的学生运动,在徐玉诺等人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一直坚持到1920年春。其间徐玉诺曾带领开封各校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集会演讲,集体罢课。后来与同学们一道,到河南督军署前静坐,要求督军向北洋政府转达河南学生的抗议和请愿。

河南督军兼省长赵倜被开封的学生运动搞得焦头烂额。为遏制和扑灭火焰,赵倜密令省议员王幼桥设法收买学联部分成员,另立“同志会”,致使学生运动被肢解分化。自此河南的学生运动陷入低潮。

热潮的冷却,使信心百倍的徐玉诺痛苦不堪,一度低迷不振,甚至决意卧轨,以碧血染黄尘,警醒民众,抗议军阀。后经嵇文甫先生耐心劝说,他才逐渐释怀,振作精神。

徐玉诺接受了中国现代史开端那场政治风暴的洗礼,经受了考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国家支离破碎,山河沉沦动荡,人民生灵涂炭,民族危亡至极”。面对千疮百孔的山河,徐玉诺开始了苦苦的思索,民族的出路在哪里?痛定思痛后,他最终寻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途径:医治从精神开始,揭露与批判,呐喊与鼓呼,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国家和民族,为民众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以笔代枪来战斗

百年昏睡的旧中国,在黎明前露出曙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倡导的新文学运动席卷全国,白话文运动势不可挡。在新鲜气息的熏染下,为了探索社会问题,徐玉诺开始写作。1920年12月,仍处于极度激愤中的徐玉诺,奋笔写出小说《良心》,对社会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控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在良心泯灭之下失去公正的法律,控诉了黑暗社会对人的良知的扭曲。

这篇小说刊于1921年1月7日的北京《晨报》副刊,这是徐玉诺的处女作,也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

1921年7月30日的《文学旬刊》第9期发表了徐玉诺的第一首诗歌《冲动》,此后,他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投入新诗歌创作,诗歌创作的高产和速度令人惊异,进入了为期五年左右的创作旺盛期,作品不断在《文学旬刊》《晨报》《时事新报》《文学周报》《诗》等报刊上发表。

徐玉诺作为寻觅未来之路的呐喊者,他以燃烧的激情关注家乡人民,以如椽之笔对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控诉,以引起人们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和追寻。

他的诗歌像血水凝聚的岩浆在爆发。

“没有恐怖——没有哭声——因为处女们和母亲早已被践踏得像一束乱草,一般死在火焰中了。只有热血的喷泼,喝血者之狂叫,建筑的毁灭,岩石的崩坏,枪声,马声……轰轰烈烈的杂乱的声音碎裂着。没有黑夜和白昼——只有弥漫天空的黑烟红火,翻动的尘土焦灰流荡着。”

1922年,徐玉诺的家乡兵连祸结、匪患丛生,他目睹自己的亲人横尸野外。徐玉诺写下小说《一只破鞋》,发表于《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前一期专门登出预告:“徐玉诺君有一篇《一只破鞋》,叙写河南匪乱惨象,极为真切动人。即使没有亲历其境的人读了,也不禁要颤惧起来。”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徐玉诺写下了被闻一多推为“超等的作品”的小诗《夜声》。“在黑暗而且寂寞的夜间,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杀杀杀……时代吃着生命的声响。”

徐玉诺是以小说创作走上中国新文学文坛的,但是他的主要成就却是新诗。真正引起文坛轰动,奠定他文坛崇高地位的是诗集《将来之花园》:我坐在轻松松的草原里,慢慢的把破布一般折叠着的梦开展;这就是我的工作呵!我细细心心地把我心中,更美丽,更新鲜,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织在上边;预备着……后来……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

1922年8月,徐玉诺新诗集《将来之花园》以朴实清新的语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敏锐捕捉瞬间直觉的能力,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徐玉诺在他诗歌中以中原地区的方言入诗,很有乡土意味,并极富生活气息。从而使他的诗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化魅力。他的文学创作既贴近时代的脉搏,又敢为人先、冲破羁绊、大胆创新,以诗的心声,发出强有力的时代呐喊。

徐玉诺仿若一颗璀璨的文曲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汇聚,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留下了震撼文坛的恢宏篇章。

这个时期,徐玉诺的作品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茅盾和叶圣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一方面真切地描述农民生活的惨烈,风格刚劲,带点原始性的粗犷;另一方面真诚地展现天真无邪、朴实美丽的梦想,风格清新柔美,“是个月亮女神型的梦想者”。茅盾认为,“前者的表现是他的小说,后者的表现是他的诗,但实际上,他的诗和小说同时具有这样的两面性”。

叶圣陶为《将来之花园》写了万字诗评,在《玉诺的诗》中这样描述徐玉诺的诗作:“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他并不把作诗当一回事,像猎人搜寻野兽一样;当感觉强烈,情绪兴奋的时候,他不期然地写了。”“徐玉诺的诗,全凭感情甚至是兴趣所致,挥挥洒洒,随着激情跳跃,但却洋溢着杰出的才华和过人的技艺,想象丰富而生动,在用韵和表现技巧等方面,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2年朱自清在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时,选录徐玉诺九首诗,同集胡适获选九首,刘半农八首,沈尹默一首,鲁迅三首,田汉五首,从选诗的比重上,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徐玉诺的看重。

1922年6月,“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的诗集《雪朝》分八集,共收录新诗187首。其中第四集收录徐玉诺1921年8月至1922年3月间在报刊上发表的新诗18题48首。

郑振铎在《将来之花园》的卷头语中写道:“虽然在《将来之花园》里,玉诺曾闪耀着美丽的将来之梦,他也细细心心的把他心中更美丽,更新鲜,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组在上边;预备着小孩子的花园,但是挽歌般的歌声,却较之这朦胧梦境之希望来得响亮多了。玉诺总之是中国新诗人里第一个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

茅盾曾说过,1917-1921年的创作界是很寂寞的,但在那之后的两三年内就有许多面目不同的青年作家把文坛装点得颇为热闹了。徐玉诺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

闻一多在《致梁实秋等人的信》中说:“《将来之花园》在某种类中要算佳品。它或可与《繁星》并肩,我并不看轻它。《夜声》是超等的作品。只冰心、玉诺才有这种句子。1923年5月到1924年1月,徐玉诺在《小说月报》又接连推出了一批短篇小说。《一只破鞋》《祖父的故事》《到何处去》位列各期‘小说栏’之首,对前两篇,编者均在最后一页向读者郑重推荐。《到何处去》引发了长达四个月之久的讨论,仅《小说月报》就发表了五六篇推崇、赞赏的评论文章。徐玉诺被誉为‘替社会鸣不平’和‘为平民叫苦的人’”。

叶圣陶在《玉诺的诗》撰文中,对徐玉诺的诗作了具体评价:“他描写景物的诗——与其说是描写,还不如说是他自己与自然融化的诗,这一类诗他非常丰富,都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若说其他的诗是壮美的,则这一类诗是优美的。”

徐玉诺的作品获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地位,喊出“到何处去”的心灵呼唤,这个永远的旅人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特别灵警的感觉在新文学文坛上“像猎人搜寻野兽一样”寻找着自由的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之星

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铸就了徐玉诺特立独行、率性自由、奇异不群的性格,骨子里充满着对劳苦大众的怜悯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此时徐玉诺任职于烟台商务专科学校,他投身抗战,走上了前线。

1937年8月,在北上途中,途经济南,见到火车站人山人海,向南的列车车顶都趴满了人。很多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无人过问,有的蜷伏在地上呻吟,有的沿街乞讨。徐玉诺大怒,他登上高台,挥舞帽子,振臂演讲:“这些伤兵是为保卫国家同日寇作战而流血的,我们能忍心看着他们受罪而无动于衷吗?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请为他们捐些款,买点医药和吃的东西。”在很短时间内,他募集捐款1000多元。

1938年6月徐玉诺在厦门《思明日报》辞职北归。途经上海时,适逢车站人山人海的难民,看着种种凄凉场面,他热泪涌动。当时他身上存有800多元钱,于是解囊分送。等意识到自己也是身在旅途时,身上连买票的钱都没有了。

1926年后,徐玉诺在文坛忽然没了声息。茅盾不无惋惜地说:“徐玉诺是一个有才能的作者,然而他在尚未充分发展之前,就从文坛上退隐了。”

徐玉诺的小说引起过鲁迅先生的极大关注,曾三番五次嘱咐孙伏园给徐玉诺写信,让他“把发表在《晨报》等报刊的二十余篇小说收集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却被徐玉诺婉言拒绝了。

叶圣陶十分牵挂徐玉诺。“或许随心所欲是徐玉诺最大的个性,他内心有写作的愿望,就不期然地写了,兴致所至,一日数章诗文;写作的愿望消失了,也就不期然地停了笔,五六年来报章杂志只字不曾寓目。”

徐玉诺像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闪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甚至影响了几代诗人。然而,由于他生活贫困,性情怪异,为求生计,弃文从教,在我国文坛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文坛销声转教育

徐玉诺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徐玉诺在文坛销声匿迹,令很多人感叹而不解,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远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生活重压和家庭连遭不幸,迫使他为谋生四处奔波,不能安心创作;也有人认为,过分悲哀后的消极情绪,使他陷入可怕的放任自流的境况。

寻着徐玉诺的人生轨迹,依稀可以看到他的教育情结,和他在教育园地留下的忙碌身影。

徐玉诺四处流浪,辗转各地。从事教育教学25年,先后在洛阳师范、吉林毓文中学、淮阳师范、信阳女师、山东曲阜师范、烟台八中、烟台商务专科学校等50余所学校任教。足迹遍及东北、东南、华东和中原许多地方,可谓奔走四方,遍植桃李。他始终如他涌入文学革命浪潮的《良心》所示,以良心为人处世,在黑暗的中国追寻光明,宣传抗日,教书育人,他依然在人间为“将来之花园”奔走呼号。

今年初夏,我们走进徐玉诺的故居。

这是个不大的农家院,坐西朝东,有几分朴素和雅致,院里几棵苍翠的松柏,蓬勃着无限的生机。

故居的西屋布置成了展室,外面两间的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徐玉诺各个时期的照片,把我们带回远逝的岁月。

故居原有东西屋各三间,为草房,20多年前先后倒塌。2003年,徐玉诺女儿徐西兰、孙子徐森兄弟共同出资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玉诺一生写了400多首诗,30多篇小说,20多篇散文,创作改编剧本7本,是一位有成就的教育家、文学家。

徐玉诺一生淡泊名利、爱国爱民、无所畏惧,加之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做出了许多惊人之举,尽显文人风范。曾被著名作家李准赞誉为:真纯如婴,激情似火。河南文学泰斗南丁先生称徐玉诺为:自然之子。

新中国成立后,徐玉诺为人民获得解放而欢欣鼓舞。他积极参加家乡建设,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他先后被聘为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省文联筹委组联部主任、常委和省文史馆馆员等职。

1958年4月9日,一代文学巨匠徐玉诺病逝于开封,归葬故里鲁山徐家营凤凰山下。在他去世3个月后,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朱家坟夜话》。

1983年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徐玉诺诗文选》。

2009年,徐玉诺被评为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徐玉诺家乡的学校更名为玉诺小学,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玉诺先生的深切缅怀。

当我们离开徐玉诺故居的时候,转身回眸,仿佛看到瓦楞上绿莹莹的苔藓,依然跳荡着诗的音符,那苦难岁月中的铿锵呐喊,萦绕天际,依旧在耳畔回响……

(本版图片均由史大观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