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山深处有个家
大地的吟唱
收获
史海泛舟
合欢花开
父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的吟唱

 

□ 夏挽群

郏县北倚扈阳,南临汝水,东接颍许,西附伊洛,处于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河洛文化区域之内。与其他地域一样,郏县的传统文化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半是精英文化、文人文化,另一半是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前者是社会精英个人的精神创造,后者则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漫的农耕时代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文化。歌谣便是民间文化中口承文学里的一个重要门类。

王艳萍、王光洲夫妇历时十余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本《郏县民间歌谣选编》,就是对郏县这片古老土地上长期流传的民间歌谣的一次集纳。在今天,当我们来评估这本书的意义的时候,必须将其放置在中国民间歌谣数千年发生与发展的广博历史视野中去加以考量,方能将其价值看得清楚和明白。

歌谣有着遥远而久长的历史。当人类文明显露出第一缕曙光的时候,诗、歌、舞融为一体的歌谣便伴随着原始先民们的劳作而萌生。《毛诗·大序》这样描述原始歌谣和歌舞的产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我们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是人们的第二种语言,即升华为诗歌的语言。有歌曲配合者曰歌,无歌曲配合者曰谣,合而并之曰歌谣。从原始时代起,以及其后的历朝历代,歌谣从来都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百姓生活、人文心理和民众情感的诗意表达。

纵观古今,歌谣始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始终与中国的历史演进相伴相随,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处于黄河中下游、被称为华夏文明源头的河南的民间歌谣,在全国歌谣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原是《诗经》的主要发祥地,周代时,河南境内封国林立,《诗经·国风》收集于十五个封国的民歌,其中有十一国在河南境内,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包括郏县在内的河洛文化圈内。中原歌谣继承了《诗经》的艺术传统,表现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在艺术上,赋、比、兴手法得到很大发展,修辞格律更加丰富多样。在河南的歌谣中,劳动歌谣占有重要地位,有相当数量的歌谣是描绘人民生活斗争史的,河南民间情歌、风俗礼仪歌谣题材丰富,五光十色。此外,儿童歌谣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河南在历次全国性的歌谣采风、普查、编纂、出版工作中也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河南是中国歌谣学的先锋。近现代以来,在中国歌谣学历史上,河南在歌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涌现出白启明、白寿彝、董作宾、刘经庵等一批大家。

正是在上述文化背景下,当王艳萍夫妇所搜集、整理的《郏县民间歌谣选编》书稿放置在我的案头时,我在感到讶异的同时,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绵延赓续。

王艳萍夫妇不仅把出版当作一种文化积累和传播的手段,而且当作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承上启下的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地域文化才能留存于世。

我们期盼河南更多有文化责任感、有文化激情和文化才情的人,对遍布中原的民间歌谣进行更广泛和深入搜集,使这种文化遗产得到更全面的保存。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此类出版物,为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文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类·河南卷》的编纂工作提供丰厚的资源。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