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醉了游人
补足工作短板 压实工作责任
调动各方资源 形成强大合力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新华区妇联、团委暖心服务庆六一
发挥监察员特有作用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脱贫攻坚走基层 小康路上看变化”央媒省媒集中采访活动启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醉了游人
——央媒省媒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鲁山
5月27日,媒体记者在鲁山县四棵树乡黄沟村采访。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蓝天、绿水、青山、荷塘、农田……5月27日上午,在参观完鲁山县团城乡寺沟村“多彩田园”后,人民网记者付永刚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图片,并配上文字——“这样的乡愁,真好!”

当天上午,“脱贫攻坚走基层 小康路上看变化”央媒省媒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鲁山县,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河南日报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参加活动,寺沟村是此次采访活动的第一站。

一路走来,参加活动的记者们问不够、记不停、拍不完,大美鲁山陶醉了他们。

参加活动的中央主流媒体有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农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省级媒体有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法制报、大河网、河南商报、河南经济报等。

寺沟村曾是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在建强党支部的基础上,发挥“能人效应”,邀请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梁群回乡创业。梁群流转土地120余亩,打造集农耕馆、垂钓园、冬桃采摘园、樱花观赏园和柳堤等于一体的“多彩田园”,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走进团城乡寺沟村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唤得起乡愁’的‘多彩田园’综合体,让人流连忘返。除了一个保留的‘乡愁’老屋外,丝毫见不到曾经‘穷困’的影子。寺沟村的变化正是以‘硬核’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结果,也是当地干部群众,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真实写照。”付永刚说。

团城乡花园沟村和四棵树乡黄沟村利用闲置的老旧房屋,大力发展民居和自助农家院,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生意红火。

在四棵树乡张沟村一体化蚕茧产业基地,记者们对传统丝织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着织布机、巢丝机拍个不停,甚至还亲自上去体验一把“织女”的感觉。在蚕坡上,黄色、蓝色的蚕宝宝引来一片惊叹,“还有蓝色的蚕宝宝啊”。在桑葚种植园,记者们走进园内采摘,体验田园风情。

“寺沟村和花园沟村的乡村旅游令人眼前一亮,山野满目葱茏,荷叶摇曳生姿,在小山沟里也能拥有星级旅游体验。张沟村利用荒坡发展柞蚕产业和特色蔬果种植,柞蚕吐丝,桑葚泛紫,一派丰收景象。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这些都是小康路上的新变化,群众脱贫的新希望。”新华社记者何娟说。

瓦屋镇通过示范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香菇产业越做越大,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香菇小镇”的目标。目前已投入资金8500万元,其中企业投资5000万元,在全镇建成食用菌大棚1196座、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11个,实现扶贫资产村村覆盖。目前,该镇种植香菇837万袋,预计年产值8300多万元,带动550户贫困户增收,并辐射带动土门办事处、背孜乡、观音寺乡等周边地区发展香菇产业。

“震撼”,参观完瓦屋镇香菇大棚,经济日报记者李淦用了这个词,“这是我第一次来鲁山,感受太多了。特别是香菇产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直接同农民对接,一方有技术和资金优势,一方有土地和劳动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一天活动下来,记者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还要再来鲁山,住农家院、织蚕丝、摘鲜果、品香菇……采写更多的脱贫攻坚一线故事,挖掘脱贫攻坚的“鲁山经验”,让更多的人知道鲁山、了解鲁山、爱上鲁山。 (本报记者 常洪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