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新基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被刷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加大的不利局面,加快推进新基建是必要之举,正当其时。
起跑决定后程,抢抓就须抢先。当前,各地都在抢抓国家加快布局新基建的良机和国家政策的红利,争相谋划、布局新基建项目,以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拔头筹、创优势。锚定全力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的平顶山,自然不会甘居人后、错失机遇。在全国两会前夕闭幕的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市委书记周斌发出动员令,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基建的重大意义,把握风口机遇,集中时间和力量准备一批新基建项目,向上争取支持,向前加快推进,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蓄积动能。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新基建是个相对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与扩展。与“铁(路)公(路)机(场)”代表的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不仅具备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更是未来新产业形态的基础或平台,最大的价值在于为百业赋能。在短期内,它可以拉动投资、对冲疫情影响;从长远看,它更是未来释放经济活力的强劲引擎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
形势逼人,竞争激烈,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重大机遇,只争朝夕、快马加鞭,把新基建做实、把新支柱打牢、把新动能蓄足,并将其与打造“四个城”全面衔接、有机融合,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为新一轮区域竞争下好“先手棋”。
做实新基建,到底该做什么?如果不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新基建这一新概念,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新导向、市场发展新规律、经济发展新模式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面临的新问题,如果不将新基建与我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产业转型升级、确定的目标任务等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就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基建项目就会“蜂拥而上”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找准着力点,切莫一阵风、病急乱投医。要厚植“大生态”、连通“大水网”、畅通“大交通”,大力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新基建;要超前布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数字赋能产业步伐,打造智能平台、发展智能产业,大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基建;要提升各产业集聚区的平台支撑体系,降低企业要素配置成本,并借梯上楼、借脑生智,大力推进以拉动全产业链为牵引的新基建。
做实新基建,应该注意什么?新基建之所谓“新”,在于它构筑起新的结构性力量,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至0.62%。故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基建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立足长远,做好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整体着眼、协调推进,不能顾今不顾后、忙中乱下棋。要注重“统”与“协”的一致,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统筹城市与农村、增量与存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确保全市“一盘棋”、共绘“一张图”。要强化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配合,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加快新基建所需要的“新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和储备,打造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建”与“用”并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出发点谋划新基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步推进新基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活力、蓄积动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新一轮基建已经按下快进键,新一轮竞争已经吹响进军号,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我市的经济更智能,让我市的发展动能更强劲,推动平顶山这只雄鹰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