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经济变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成为必需品。面对市场之变,我市在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为疫情防控提供物资保障的同时,从危机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引导企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拉长链条,打好经济发展主动仗,推动医疗防护用品生产风生水起。
危中寻机拉长产业链条
五一期间,平煤神马集团年产1500吨熔喷布项目正式投产,目前日产量已经突破20吨。
熔喷布为口罩的熔喷材料层,具有很好的过滤性、阻隔性和吸附性,可应用于手术衣、防护服、口罩等产品的生产,疫情的暴发催生了医疗防护产品市场的需求。平煤神马集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尼龙66工业丝和细旦丝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投资5000多万元,紧急上马年产1500吨熔喷布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项目顺利建成。5月15日,该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熔喷布项目为公司进入空气净化滤材等领域也奠定了基础。
危中求变谋发展。疫情使河南神马氯碱发展公司主产品烧碱严重滞销,但次氯酸钠作为氯碱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是疫情防控消杀重要用品——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该公司及时进行技改,将次氯酸钠产能扩大至每天300吨,有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疫情发生后,平棉集团与省医疗器械研究检验所肩负起研发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面料的重任,目前成功开发生产出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面料和一次性机织高透气复合防护服面料,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河南天健日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抗(抑)菌制剂及消毒剂产品,以往为辅推产品,疫情之下行情大涨。该公司顺势而为,积极扩大产能,洗手抑菌液由日产量2万瓶提高至最大3万瓶,产品供不应求。
位于汝州市产业集聚区的润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消毒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面对疫情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上马口罩生产线,3月中旬投产,企业日产口罩80万只、KN95口罩20万只。
抢抓机遇扩产能加快发展
疫情也使圣光集团迎来发展良机。
5月15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上,无纺布、熔喷布经自动压合、裁切及后续加工,制成一个个口罩,工人忙碌着将口罩整理装箱。“公司春节前两天开工生产,产销两旺。”圣光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普永红介绍说。
疫情十万火急。面对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用品紧缺的局面,该集团抢抓机遇,迅速启动复工复产工作。
1月21日,该集团召集员工返岗复工。“当时工人已回家,有些距离较远,我们决定开车把他们一个一个接回。”卫材车间主任郭晓芳说,当天夜里12点多,40多名员工全部到岗,卫材车间次日便恢复生产。
“希望你们开足马力,保质扩量增生产。”2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调研国家医疗防控物资保障平台时,与圣光集团负责人视频通话,鼓励企业加大生产量。
5月15日,圣光集团旗下洁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飞速运转,一件件洁白的医用防护服经检验、打包、装箱等环节走下生产线。
“圣光集团医用口罩生产线由5条扩展到15条,日产能从疫情前的8万个提高到当前近500万个,防护服日产能从1000多套提升到5万套,医用防护服日产5万余套。”圣光集团总裁周运杰介绍说,自疫情发生到5月15日,圣光集团已累计生产医用口罩1.01亿只,医用防护服316万多套。
下一步,圣光集团将联合平煤神马集团,打造全球最大的防护用品和消杀用品生产基地,为全国、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倾力支持帮助解决难题
“公司逆势而上,离不开农行的大力支持。”5月15日,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生产84消毒液急需资金,农行平顶山分行新华支行得知后开辟绿色通道,投放专项贷款5000万元,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
“危和机并存,疫情发生后,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谋划经济发展,在政策、服务等方面对全市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扩产增量,加快转型发展。”市工信局局长史长现介绍说。
为帮助企业恢复产能、扩大生产,我市派出协调服务组进驻生产企业,协调解决原材料、资金、物流运输等困难。
针对企业缺少资金,市政府帮助筹措1300万元支持圣光集团购置口罩机,市工信局推荐洁利康公司进入国家和省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障企业名单,获得2000万元专项再贷款支持,国家给予贷款贴息。
洁利康公司购置的20台口罩生产机刚进场,市政府就协调平煤神马集团、平高电气和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派出60多名工程师无私帮助安装、调试设备。
针对洁利康公司用工紧张,鲁山县委、县政府发动相关企业紧急支援,从周边还没开工的服装加工企业抽出120名技术熟练工人进厂支援。
“有总理的嘱托和鼓励,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体员工不辞辛苦的工作,圣光集团才有高效投产、扩能的局面,我们对打造全球最大的防护用品和消杀用品生产基地充满信心。”周运杰感慨道。
“我市在困境中捕捉、把握机遇,积极谋划的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和储备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打造国家级医用应急物资生产基地、国家级医用应急物资储备基地,进入国家级医用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体系的发展目标将变成现实。”史长现说。
(本报记者 魏广军 高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