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公有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俩孩子还上着学,不能出远门打工。听说镇里设置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后,我就申请了,很快给批了。现在干完保洁的活儿,我就到食品厂干,虽然辛苦点儿,但收入稳定,还方便照顾家。”5月15日,郏县长桥镇窦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许晓珍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离家大约500米的镇政府大院,扛起扫把将院内外彻底打扫一遍,然后回家给公公和孩子做饭。
45岁的许晓珍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2012年夏天,许晓珍的丈夫王俊岭因意外成了植物人,经过5年治疗后不幸离世。雪上加霜的是,王俊岭去世后,他的父亲王仓在2014年1月突发脑梗死造成偏瘫。王俊岭去世时,他的女儿14岁、儿子10岁,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全压在了许晓珍的肩上。2016年,村里经过“四议两公开”把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又为王仓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双项补贴,为许晓珍和她儿子申办了A级低保金(每人每月420元)。如今,加上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和食品厂打工收入,许晓珍家每个月可收入3500余元,刨除开支每月略有结余。“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家真的是难以为继。”许晓珍边说边流泪。
2019年以来,郏县人社、扶贫、林业、卫健、教育等部门,针对因家庭或自身原因无法稳定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县乡村三级联动、创新思路,依托就业扶贫政策及扶贫项目资金收益,开发了保洁员、光伏管理员、邻里照护员、护林员、宣传员、绿化管理员等各种村内扶贫公益性岗位,有效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对于公益性岗位,郏县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两委”研究提名-乡镇资格审查确认-拟用公示-办理聘用手续-报上级行业部门备案-培训上岗等程序,确保贫困群众早上岗、早收入、早脱贫。同时建立完善岗位台账,对新开发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及时在台账上予以调整,实现动态化管理。截至目前,今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820个,累计开发1826个。
“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是‘造血’式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郏县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文晓凡说,2019年郏县为1006个公益性岗位发放工资共计635.77万元,人均6319.78元。这些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岗位,不仅方便了他们兼顾家庭事务及其他增收的工作,也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信心。
(本报记者 张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