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想起奶奶晚上坐在炉火旁看书的情景。忙完了一天的活儿,她总要抽出时间,坐下来看会儿书,十分平和、静谧,仿佛时光都停滞了。看到精彩的部分,她总是剪下来,粘贴成册,还时常拿出来翻阅,念给我听。”4月22日中午,鲁山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黄高鹏在讲述他的阅读故事时,深深沉浸在了回忆里。
“那时候我还小,听得似懂非懂。但我懵懂地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值得我坚守一生的。”黄高鹏说。正是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读书渐渐成为黄高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怀念奶奶的一种方式。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对老人的缅怀,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2010年,黄高鹏考入了安阳师范学院,开学前,为赚取生活费,他趁着暑假和朋友一起去外地的食品厂打工。都市的夏天特别热,黄高鹏和几个伙伴挤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员工宿舍里,房顶上一个吊扇吱吱地转着。枯燥的打工生活,加上炎热的天气,每到晚上黄高鹏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庆幸的是,我随身携带了两本书《大学应该怎么读》《每天进步1%》。工作之余,我就拿出来阅读,躁动的心平静了很多,沉浸在书籍的海洋,倒也不觉得时间难挨、酷暑难耐了。这两本书教会了我大学应该怎么读,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枯燥的打工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从那以后,不管去哪里,我总是随身携带一本书,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就一头扎进书中的故事情节里。”黄高鹏说。
进入大学后,黄高鹏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很多书,并开始尝试写作。后来,他的一些文字作品见诸报端,曾荣获安阳市红旗渠杯文化艺术作品大赛三等奖等。“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我就不由自主地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在大学,我在班级成立了读书角,号召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有志青年。我通过举办爱心义卖等募集款项购买学习读物,定期送给安阳市福利院的小朋友,和他们分享书中的励志故事,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黄高鹏回忆起了大学的读书生活。
大学毕业那年,黄高鹏考上了公务员。踏上工作岗位后,《半月谈》是黄高鹏特意订的一本杂志。“这本杂志有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前沿的视角,既记录着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又不乏对基层治理问题直面揭示、问诊把脉,提出破解之道,这些为我开展好基层组织工作提供了方法和借鉴,带来了思考和启示。《半月谈》是我的良师益友,指引着我做好本职工作。”他说。
紧张而忙碌工作之余,黄高鹏或品读几首唐诗宋词,或拜读一篇激浊扬清的时评,或诵读一篇饱含寓意的散文,心中便会轻松许多,一天的劳累也会暂时得以缓解。黄高鹏的稿件也经常见于网络和报刊,发出积极的声音,为基层组织工作呐喊助威,加油鼓劲。
“对于我,书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更大意义上,是伙伴,是黑暗中的那盏灯,是心灵中的那扇窗,是记忆里的那缕香,是奶奶传下来的可贵家风。”黄高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朋友们,不妨放下手机,捧起书本。阅读应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时尚,应当作为家风,走进千家万户。那样,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将更加动人,我们的国家也将拥有更深沉更持久的发展力量。”黄高鹏说。
(本报记者 常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