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落凫
3上一版
 
六盘山上高峰
放牧心灵
静姐
我的高铁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盘山上高峰
●郭振会
 

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在宁夏南、甘肃东、陕西西,以接近南北走向的姿势纵贯着一条狭长山系。它的山道,出了名的曲折、险狭和陡峭,其中有一高峰,必须经过六重盘道,才能登临绝顶——六盘山便以此名世。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众多的山中,六盘山并没有得天之独厚,它没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也没有莽昆仑之横空出世、珠穆朗玛之雄峙天外,更缺少峨眉之秀丽、黄山之烟云、庐山之名瀑。然而,它横亘在关中平原通向西北的交通咽喉上,古语“得关中者得天下”,这里遂成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帝王运筹帷幄之时,莫不把目光向这里聚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出巡边,在固原设坛祭山,并加修秦长城,以固边防;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六次出巡六盘山,最后一次是以近七十岁高龄的抱病之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把此处作为军事基地苦心经营,直到在此溘然长逝。

六盘山不仅让帝王注目,也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李白、杜甫等对此均有吟诵。比如杜甫《近闻》诗:“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天高。”“陇山”即六盘山。李白《塞下曲》中:“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陇底”者,六盘山也。

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7000余人和他们的统帅毛泽东抵达六盘山——他们应该是六盘山真正的圣人。从此,六盘山便因为这支队伍的翻越和一阙新词的诞生名扬天下。

在此之前,9月18-23日,这支队伍在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他们占领了国民党军一个补给基地,缴获颇丰,全军上下都有了底气,每人发大洋一块,改善生活。毛泽东还提出:“大家吃好!和百姓一起吃!”于是,每个连队都忙着杀猪宰羊,还特意摆上几桌酒席,邀请当地老乡赴宴。

经过休整,红军一扫艰苦转战、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惫和饥饿,他们蓄势待发,焕然一新;而哈达铺的百姓们则从这样一支队伍中看到了希望,他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在部队开进哈达铺之前,毛泽东找到外号叫“梁大牙”的侦察连长梁兴初——这位后来带领38军所向披靡的虎将,交代他注意收集“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搞一些“精神食粮”。梁兴初不负使命,找到了一大捆《晋阳日报》和《大公报》,上边刊有红25军到达陕北和红26军的活动情况。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商量了一下,初步确定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第二天,毛泽东说他睡了一个好觉。

部队继续向陕北行进。9月27日,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毛泽东又获取了一些“精神食粮”,进一步了解了陕北红军的情况。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地确定以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领导全国革命,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从榜罗镇往陕北,横亘在红军面前的大山就只有六盘山了。翻越了六盘山,就意味着长征的目的地可望而且可即。想起曾经的湘江血战、千里转战,雪山酷寒、草地沼泽……所以,当红旗在六盘山顶迎风招展的时候,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站在山顶的毛泽东,应该和战士们一样,思绪难平:作为红军的一员,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战士们经历的苦难和危险,他一样也没有落下。而作为红军的统帅,他还有更大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

红军到哪里去?

而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确定,则贯穿了长征的全程。

时间返回到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不得不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长征之初,红军行进的方向是西进,与活动在湘西由贺龙领导的红2、红6军团会合。

国民党军也看出了红军的意图,在西进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封锁线。经过战斗,红军虽然突破了封锁,渡过了湘江,但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十万红军锐减至两三万。最为关键的是,前方的道路上,国民党以逸待劳,早早布下了口袋阵。而曾经纵横驰骋、机动灵活的红军,仿佛丢掉了灵魂,行动迟缓,处处掣肘,全军上下笼罩着压抑、悲伤、愤懑的气氛。

面对红军的生死存亡,毛泽东挺身而出,建议放弃原定计划,转兵入黔,扭转危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这次会议从实际上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全党、全军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这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接下来,红军四渡赤水、重占遵义、两破娄山关,威逼贵阳、兵临昆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川黔滇边的崇山峻岭中声东击西,巧妙周旋,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把红军的机动灵活发挥到了极致,红军从此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中国革命,从此开启了属于毛泽东的伟大时代!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当时,日军侵华步伐不断加快,民族矛盾日益加剧。但蒋介石仍旧弹着“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调,步步退让,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怒,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全国处于抗日运动高涨的前夜,形势向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

中共中央敏感地把握到了这种变化,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两河口举行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会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

然而,对于这个战略方针,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半信半疑,发展到后来,向中央发难并处处作梗。事情演变到9月9日,张国焘已经肆无忌惮,下达密电:“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毛泽东在得知张国焘的密电后,经过磋商,决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脱离险境。

仅仅过了两个来月,会师联欢时的欢声笑语言犹在耳,同一面军旗下的队伍就这样分道扬镳了。大自然的险山恶水,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均不能打垮这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队伍,阻挡不了他们永远向前的脚步。然而,自己队伍中的分裂行为,却差一点就让革命夭折在这长征的中途。

这是党和红军长征以来所经历的最为惊心动魄、最为凶险的一幕。

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俄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确定:继续坚持北上方针,创建根据地,发展革命战争。

9月17日晨,红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攻克了天险腊子口,18日,进驻哈达铺。由此,红军走出了川西北的苦寒之地,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成功摆脱了险境。得到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大好消息,红军又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和整编,毛泽东两个多月来的忧郁心情一扫而光。

我们可以想象,站在六盘山顶的毛泽东,一定联想到了南方的井冈山。那里是他亲手创建的中央苏区,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也是长征的出发地。在那里,他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预言,他预言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可以想象,站在六盘山顶的毛泽东,一定豪情爆棚,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他应该看到了那只航船的桅杆、那轮光芒四射的朝日,感受到了那个婴儿的躁动。于是,他再次以革命家的激情与豪迈,以诗人的浪漫与情怀,举千钧之力,运如椽之笔,写下又一首关于长征的不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