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八仙过海显神通
叶县公开征集来年民生实事
叶邑镇大力整治路域环境
改善了环境 和睦了家庭
下乡宣讲
“小”韭菜成就“大”产业
古城遗址:湮没在阡陌中的兵家必争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仙过海显神通
——水寨乡立足土地发展集体经济调查
 

水寨乡位于叶县最东部,与舞阳县接壤,位置偏僻,乡镇企业过去几乎是空白。

该乡有33个建制村,3.6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村民多靠外出打工为生。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该乡立足土地这一现状,村村均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乡、村干部观念是如何更新的?村集体经济的投入从哪里来?都种植了什么作物?

带着这一系列问号,12月3日,记者深入该乡田间地头走访调查。

“我就是要让每个村都先流转土地。”当天上午,该乡党委书记殷高洁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说。

当天,恰巧叶县政协到该乡调研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一同来的还有廉村镇党委书记李记刚。廉村镇紧邻县城,发展集体经济的劲头十足。“俺也是来学习水寨经验的。”李记刚说。

“首先统一我们班子的思想意识,因为当初我们的思想就不统一。”殷高洁直言不讳。今年,他们通过调研后,决定在全乡强力推行村集体流转土地搞集体经济发展的做法。然而,班子内部有人疑虑,有人反对: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在深入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并到外地参观学习后,该乡班子成员最终统一了意见,却有人提出:要不要先在5个管理区各发展一块“试验田”?

“不行,每个村都要搞,都必须搞一块,由村‘两委’带头搞。”殷高洁斩钉截铁地说。

此后,该乡分头开管理区的会,专门到村里开村班子的统一思想会,并走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村子里的大喇叭成了宣传的重要阵地,每天都有播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公布各村流转土地的进度。

殷高洁对记者说:“对于村集体流转土地搞发展,我是逢会必讲,态度上我是说一不二的。我曾经出去学习半个月,怕走了事凉了,又专门交代给孙明旭乡长,让他逢会就讲,逢会就强调。”

终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该乡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热情被炒热了。各村也依托各自的优势,八仙过海,围绕土地书写出不同的发展答卷。

关庙沟:

盘活荒沟荒坡“捡”来20多亩土地

关庙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前的关王庙据说是明朝的建筑。这里也曾是交通要道,许昌到南阳、洛阳到漯河的两条古道在此交会。该村还是古河渡口所在地,被称作九龙口。村里老人说,明朝以前,该村就形成了车水马龙的古集,村上商铺林立,有人在此购铺定居,村上的386口人多是当时商贾的后裔。距离此村不远处,有一寺庙名字叫法云寺。寺门口一块石碑记载,唐朝诗人贾岛就是在该村附近的法云寺留下了“僧推(敲)月下门”的美妙传说。

如今,该村已与其他村子一样普通,村民靠外出打工谋生,村子里长年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由于属非贫困村,今年前不久,在县政府支持下,该村以村民共建的形式,新修通了公路,硬化了排间道。

当天中午,关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二军来到村口,察看村沟边刚刚平整出的20多亩土地。“明年春天你来的时候,这里就会花香扑鼻了。”他笑着说。

这条沟叫石潭河,水流已经很小,一侧形成了宽宽的河滩,被个别村民占去种些树木、蔬菜等。由于疏于管理,河滩杂草丛生,不少村民还将垃圾倒在了这里,几乎成了臭水河、垃圾河。前不久村子修路的时候,也将河上架上了桥,石潭河又一下子引人注目起来。

“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土地,那为什么不把废弃的河滩先利用起来?”李二军的提议,让村“三委”干部眼前一亮。他们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谈村子的发展谋划,动用村民自治,通知占地的村民,将占去多年的河滩地给腾出来。

“(占地村民中)有人不乐意甚至还发了狠话。”李二军回忆道。他就与村“三委”干部做工作,很快河滩上的杂树被伐了,荒草被铲了。该村还花4万多元钱用车清理了多年积存的垃圾,请来两台挖掘机干了20多天,填的填、挖的挖,整出了眼前的这片河滩地。

李二军说,这些“捡”来的土地,加上流转的150亩土地,将栽上新品种的果树,发展农家乐。

余寨:

“逼”出来的50余亩红叶石楠

余寨村村外公路旁两侧几十米的田地里,种着红叶石楠树苗。“这是我们村被‘逼’着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有五十好几亩。”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申不好意思地说。

“说是被‘逼’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赵国申是让殷书记顶着头干起来的。”陪同记者采访的该乡工作人员王冰说道。

今年68岁的赵国申在村里当了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工作,他领着干的都不落后。该县人居环境及四好公路观摩的时候,余寨村还被选为观摩点。然而,一提起发展村集体经济,他的头就摇得像拨浪鼓。去年,该村公路两旁绿化,乡里愿意拿流转的土地费用,县里有关单位愿意无偿提供树苗,他还是没有“动”。

今年,该乡发展村集体经济,赵国申还是心里直打鼓:“要是赔了咋办,赔了还不得让乡亲们戳脊梁骨!”当天,他还向记者这么说,如果要稳当,可以种高油酸花生和高强筋小麦,一亩地即使挣200元钱,100亩也能赚两万元钱。尽管乡干部轮番开导,但他还是请求:“你让我干啥都中,就是别提发展村集体经济!”

“不换思路就换人,就是要村党支部带领着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乡里撂出狠话后,该村不得不盘算自家的发展了。

就这样,上述提到的地方被该乡留侯店村一村民流转,交由他们村上管理,实施利润分成。在管理的过程中,该村摸清了市场行情。“乖乖哩,一亩地弄好能净挣1万多元。”赵国申说,每亩红叶石楠投入1.4万元左右,第一年就能卖苗,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一年下来就卖苗3万多元,纯利润就超过1万元。如果再长一年,利润还会再增加。

经过与对方协调,该村彻底接管了50多亩红叶石楠树苗。赵国申还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有信心了,下一步准备再流转些土地,在扩大红叶石楠面积的同时,也可以再种花生等高产作物。

桃奉:

“文化包装+群众入股”同发展

当天,桃奉村34岁的年轻党支部书记董晓柯来到一座正在建设的肉兔养兔场察看进度。该养兔场投资40多万元,年出栏成兔1.8万只。

董晓柯尽管年轻,头上却有着“河南省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叶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头衔。他让桃奉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步入先进行列,还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在相关部门及驻村第一书记的支持下,该村率先争取到了省扶贫的集体项目——村级光伏电站,加上建成的标准化厂房收入,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丰厚。但董晓柯等人没有止步,他们积极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春流转了8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种植了西瓜。尽管因天灾受挫,但是他们总结经验后又种上了20多亩草莓。

桃奉村因以桃奉母的孝道故事而取名。近年来,该村在从娃娃抓起,宣传孝道文化的同时,种植了60多亩的优质桃树,发展乡村采摘游。他们还用桃奉孝道文化对桃子进行包装,通过网店等形式销售。

由于上述项目尤其养兔场项目资金利用量大,董晓柯和其他村干部带头筹款十几万元,目前正筹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董晓柯介绍,一只出栏肉兔至少赚10元钱,每年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为此,他们想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动员村民入股,与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