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 碗 浆 面 条
草舍
禅茶一品话灵珑
城市与自然
《心路》深深感动了我
真 爱
墙上的镰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路》深深感动了我

 

◎庞振江

高德领同志的文集《心路》出版后,我通过学生找到一本,如获至宝。

第一次见到高德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平顶山日报社举办优秀通讯员表彰会,我也忝列其中。那天在台上就座的有高德领和报社领导。就这样远距离瞅瞅,只知道他当时是市委秘书长,别的情况一概不知。

又一次谈到高德领,是在平顶山市一中50年校庆时,我和曾经的老师付海林同桌就餐。付老师说,有一年他去郏县办事,找到学生高德领,德领当时是郏县县委书记,热情地接待了老师。谈及此事,付老师满脸喜悦。听了付老师的话,才知道德领和我同在平顶山特区第一中学(现平顶山市一中)就读,我是1964年毕业,他是1968年毕业。同为校友,为他成为领导干部而骄傲。

后来,德领调到外地工作,情况不得而知。2015年以后,先后在《平顶山日报》副刊上看到他写的《英伦掠影》《回忆高楼菜场》《三夏变迁》《痛悼张榜书记》《怀念母亲》《民师二年》等文章,我才知道德领也退休回到了家乡。

《心路》这本书到手后,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像陷身在波涛汹涌的激流中,我衰老近乎麻木的神经在他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文笔下,被深深地触动……

德领是个有孝心的人。母亲患病卧床不起,他“常常在病榻前哭泣,为无法替她老人家分担痛苦而痛心疾首……”;父亲“就是揭皮当当(指变卖一切),也要供孩子上学”的话和父亲的目光,永远铭记在他的心里。

孝是人之根,如树要有根,才能长出枝叶和花果。“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间第一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一个人心中装着父母,装着祖先,装着孝,装着爱,装着民族精神,学习哪有不努力的?工作哪有上不去的?德领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地市级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与他孝敬父母不无关系。

他记录友情的文章有《初识二月河》《良师益友二月河》《九九重阳回故里——焦若愚剪影》《平凡的人物 伟大的心灵——为怀念许乃同而作》,尤其是《痛悼张榜书记》,让我备受触动。他交友不是单交地位高的上层人物,就是不在“品”的村党支部书记,跟他也是至交。张榜去省城看病,德领管他吃饭时开玩笑说:“你现在可是个‘大官’,一是年龄大,近80岁的耄耋老人,还在村里干书记,全省也不多见。二是任职时间长,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而且连选连任,从未间断,贡献大,功劳苦劳也大。三是管的村子大,全村14000多口人,包括外来人口3万多人,差不多是一个乡的人口规模,在边疆甚至是一个县的人口规模。”好话一句三冬暖,德领幽默的话语让张榜书记的病立马轻了三分。

德领是位博闻强记之人。出于工作关系,他的足迹不仅留在祖国各地,还漂洋过海去过欧美、澳洲、日本等不少地方。处处留心皆学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思考,都有借鉴,回来略一整理,就是一篇文章,不仅自己广见识、开眼界,也让别人得到了分享。我虽未走出国门,但也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大都是白跑一趟,留下文字不多,不像德领那样过目不忘,满载而归。

在“历史记忆”中,他奉献出真情、真心、真话,引得我的共识、共振。像“五黄六月争回楼”“饭场上吃玉米糁稀饭放红薯”“棒槌砸碎皂角洗衣服”“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家儿到那家儿吃的都是红薯干儿,这院到那院吃的都是红薯面儿”等语言,都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他曾当过两年民办教师,月薪7元,像这样卑微的出身,他也毫不忌讳,反引以为荣——“在我的人生中,有过短短两年的民办教师经历……尽管后来拥有过不少职务头衔,但我最引以为荣的还是老师这个称谓”。我也是个老师,受“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教师像食盐,百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等世俗的影响,自己就看不起自己。而德领“每当工作变动或职务提升,都情不自禁地想念当年那些辛勤耕耘者”“退休回家休息,千方百计打听到几位健在的老师,设宴叙旧”。德领的尊师重教、不忘师恩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情不自禁想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忽然感觉自己的形象似乎也高大起来。

睹文如见人,拜读德领的文章,深感他是个对革命工作非常敬业的人。他在“心灵感悟和调查研究”诸多文章的论述中,语言简练,措辞得当,构思严谨,论理精到,寓意颇深,足见他对革命事业的真诚与衷心。德领同志是个德才兼备之人,他撰写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爱人民,才能为人民》《永远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做人讲人品,为官重官德》等,文章的标题是论点,也是他身上的亮点。

《心路》是德领同志工作之余文字生涯的结晶,是他喜怒哀乐的情愫,也是他人生之旅的轨迹,更是他心路的留影,结集印出来无疑是有意义的。他并无奢望要在社会上引起响动,他意在把这些心之语、情之趣传递给他的亲朋好友,散佚在湛河之滨。我愿以这篇拙文为中介,把这部作品推荐给鹰城和省内外的广大读者。我相信德领同志会笔耕不辍,继续用心血和汗水把七彩人生路开拓得更加灿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