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市委常委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市政协党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高端制造引领发展
初心不改赤子情
前10月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超4.4万亿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心不改赤子情
——追记共产党员陈业昭
陈业昭在张良高中时的工作照(资料图) 图片由陈业昭家属提供
 

本报记者 卢拥军 通讯员 史岑 李伟

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当过农民、教师和工程师,在传奇的一生中,无论是哪种角色,他都执着坚守理想和信念。

他,就是陈业昭,一位甘守清贫、永葆初心、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

村里的清华高才生

带队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并培训电工,家里成了家电免费维修点

陈业昭1938年出生于长春,高祖陈康祺是清同治年间进士;祖父陈素来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孙中山同盟会早期会员;父亲陈孟炎是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杨靖宇的部下。

自生母在战乱中失踪后,8岁的陈业昭天天领着5岁的妹妹四处讨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父亲找到并带至北京定居。从此,陈业昭才上了学。后来,父亲与贤惠善良的继母结合,让陈业昭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考高中时,陈业昭被保送到名校北京市二十六中。一入学,他就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表现突出,他被推荐为校团委宣传委员,高二时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同时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高三时当选校团委副书记。

1959年考大学时,学校要保送陈业昭上北航,但他把保送指标让给了其他同学,决心自己参加高考。结果,他以593分的总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大学毕业后,陈业昭决心到农村去,让知识分子劳动化,让劳动人民知识化。

今年89岁、曾任鲁山县张良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赵怀仁回忆说,1969年1月的一天,20多岁的陈业昭拿着北京市东城区开具的介绍信,来到张良公社报到。陈业昭告诉在场人员,他来鲁山张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出了个全国劳模文香兰,二是继母家就在(张良镇)张北村。最终,陈业昭被安排到张北村插队。

到张北村后,陈业昭对每个人说话都很客气,见谁都说自己叫满生,满生是他的乳名。

今年82岁、时任张北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天祥回忆说,陈业昭从入村那天起,就和村民打成一片,锄地、播种、收割、打场、拉运粮食、挑担送肥,农村的活他几乎都干过。

1970年,张良公社开始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公社抽调陈业昭负责此项工作。

白天,陈业昭下村,与各村派出的民工一起爬杆架线、安变压器、装配电盘。晚上,他伏案编写电工培训教材。

一年多时间,陈业昭带着一帮人奔波在张良公社的34个村。1972年,张良公社“村村通电”工程终于完工,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电灯。

一天,公社领导把陈业昭找来,有些犯难地说:“满生啊,电通了,但好多村里都没有电工,你说咋办?”“办个班吧,培训电工人才就没事了!”陈业昭爽快答道。

就这样,一个40多人参加的电工培训班很快开班,陈业昭拿着自己早已编好的教材给大家讲课,还把一些电器搬到现场进行拆装,给大家讲机器的工作原理,讲安全使用方法,讲如何维护修理。

1973年,陈业昭与24岁的当地姑娘杨淑琴结为连理,公社特意给他们分了两间住房。

有了家庭后,陈业昭如获新生,干劲儿更足了。

张良公社三间房村一台电磨坏了,村民大老远请陈业昭去修理。检查后,他在机器内部加上一个小铁片,电磨就匀速地转了起来,村民夸他“妙手回春”。

石庙村的铡草机“吃”掉了一个年轻人的手臂,陈业昭仔细查看现场,又测量了铡草机关键部位的数据后,为铡草机设计了一个入料的辅助设备。改造后的铡草机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他的有关数据很快无偿被鲁山县机械厂要去……

在陈业昭的影响下,热心好学的杨淑琴也学会了修马达、修收音机,他们家里也成了维修部,陈业昭每天除了上班忙公社的事,下班回家还要和妻子一起为乡亲们修电器。

杨淑琴告诉记者:“修那么多电机,我们一分钱都不收,纯属给乡亲们做好事儿。有时候乡亲们过意不去,我们就只收一点材料费,老陈不止一次嘱咐我,给乡亲做事,坚决不能要报酬!”

学校的“万能老师”

什么课都能教,自编教材培训3000多民师

1977年,知青开始返城。陈业昭的同学和朋友纷纷来信,动员他回京,公社领导也劝他回京,可他就一句话:“张良就是我的家,我在这儿挺好的,为啥回京?”

继母专程回到张良,紧紧拉住陈业昭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满生,你是咱家的独子呀,你不回京,难道要在这儿待一辈子吗?再说了,咱北京的房子你还要不要了?”

陈业昭毫不动心,回答得很干脆:“房子给妹妹吧,比起北京,这里更需要我!”

1979年春节,国家对社会科技人员进行招干,陈业昭考了全省第一名。鲁山县领导劝他在县城工作,他却说:“张良需要培养人才,我想到张良高中当一名老师。”组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他站上了讲台。

然而,在办理工作手续时,有关部门发现陈业昭的文凭和档案丢失,他只能暂时被录用为一名代课老师,每月工资30元,且每月还要给张北三队交10元,靠买工分吃饭。

张良高中物理老师短缺,陈业昭就教起了物理。站在三尺讲台上,他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他上每堂课都准备充分,写好教案、做好教具,他认为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学生的‘专利’,老师不能随意处置,要充分利用,把课讲深、讲透、讲活。”陈业昭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的父亲田世珍这样评价道。

陈业昭很快成了张良高中的骨干,年年教毕业班兼班主任。当时,班主任每月有15元的补助,月薪只有30元的陈业昭没有把这15元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当成班费使用。

1984年夏,鲁山县开始落实干部“四化”政策,陈业昭被县委组织部确定为县电业局副局长人选。

在考核时,陈业昭诚恳地表示,自己不适合做行政管理,只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后,他被安排到鲁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导处主任。

上任伊始,陈业昭发现,学校居然没有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并且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师。《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师资培训的必修课程,也是民师转正的必考科目,陈业昭认识到必须马上改变。

没有教师,他自己上;没有教材,他自己编。由于是工科毕业,没有学过这两门课,他就从头学起,自己钻研。半个学期下来,陈业昭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在平工作的老校友梁惠泉的帮忙,他编写出了通俗易懂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材。

今年72岁、时任鲁山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张春亮说,当时教师进修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全县3000多名小学民办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让他们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培训在校的其他学员取得教师资格证。

那个年代,民师不仅待遇低,还承担着义务工和各种摊派任务。按照规定,只有获得中师学历的民师才可以转为公办教师。

为了让更多的民师得到培训,每逢假期,陈业昭就带着老师们深入山区,深入偏远的乡村,给当地的民师讲课。一年间,陈业昭用巡回讲课的方式跑遍了鲁山县的20多个乡镇,让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民师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培训。

教师进修学校开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等8门课程,数学老师请假,他顶上去教数学;语文老师请假,他顶上去教语文……大家都说他是“万能老师”。

据时任鲁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的张国强介绍,陈业昭到教师进修学校之后,通过数年努力,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民师拿到了中师文凭、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而且民师转正考试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转正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由于成绩突出,1985年底,经组织批准,陈业昭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评职称时,他被评为讲师,从此全家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短短两三年时间,全县3000余名民师全部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

企业的高工

严把设备管理关,为国家挽回百万元损失

1989年,原平煤集团决定筹建坑口电厂,全套设备由俄罗斯进口,因此迫切需要精通俄文的电机专家。经过多方寻找,最后认定陈业昭为最佳人选,遂于1992年10月正式将其调入坑口电厂任高级工程师,专门负责设备项目谈判、引进、安装以及技术培训。

陈业昭将妻子和3个孩子匆匆安排到单位分配的一处小平房内,就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陈业昭的二女儿陈慧丽告诉记者:“那几年,爸爸实在太忙了,很少在家,在厂里一住就是半个月。那时,妈妈在电厂当临时工,每天打扫机关办公楼卫生,也很少碰见爸爸。”

在引进设备时,由于前期工作没有介入,陈业昭发现已签订的合同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引进设备清单纲目中有一个锅炉预热器,中文版本写的是俄方供货,而俄文版本写的却是自备。另外,引进设备图纸上一个油泵的油路器不翼而飞……发现诸如此类的情况后,陈业昭立即向集团领导汇报,很快被指令全权负责与省有关部门和俄方供货商交涉。

去俄罗斯交涉时,对方起初极其傲慢,一副不屑的样子。陈业昭凭着娴熟的俄语和对电气知识的精通,挑出对方的几个问题后,俄方代表立马正襟危坐。

接下来,俄方代表试图收买陈业昭。请吃,请不动,对方干脆直接给钱,拿出一万美金塞给陈业昭。陈业昭坚决拒绝,并斥责这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

在俄罗斯的一个月里,陈业昭以严谨认真的作风征服了俄方工作人员。回国时,一名俄国专家对陈业昭说:“我们再也不能以老大哥自居了!”陈业昭回答道:“我们之间的技术商务往来是平等互惠的,期盼我们合作愉快。”

经过多方努力,坑口电厂于1996年12月一次点火发电成功,各界人士和全厂职工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此时,陈业昭却不声不响地着手向俄方索赔。

1997年,陈业昭从一件件进口设备的差件登记入手,写出索赔清单,从直接损失到间接损失,一式两份,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写成,材料共装了两大箱,送到原河南省商检局。经商检认证和交涉,俄方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终于签下了向坑口电厂赔偿116万元人民币的支付单。

时任坑口电厂党委委员的彭增保说,陈业昭在设备管理上可没少下劲儿。进口设备,他一样一样都要检验核准、把关签字。他把这些涉外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让领导和同事赞不绝口。

2000年,陈业昭退休。

2001年的一天,彭增保给陈业昭打电话:“老陈,厂里决定把你返聘回来,抓一抓职工培训,提高工人们的技术能力。”陈业昭放下电话,第二天就回厂里报到。

陈业昭上任仅一个星期,就把培训机构组建好。之后,他一边编教材,一边给工人上课。前后两年时间,陈业昭孜孜不倦,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工人,全厂工人都拿到了国家颁发的中级工等级证书。

培训结束后,已经66岁的陈业昭满以为可以歇一歇了,但集团领导又让他参加八矿热电厂的筹备工作。

陈业昭没提任何条件,满口答应,一干就是4年。

子女眼中的楷模

安贫乐道,用实际行动培养好家风

70岁那年,陈业昭终于安定下来。此时,60岁的老伴儿也从矿区临时工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尽管他一个人的退休金得两个人花,有时还要接济乡下的亲戚朋友,但他们依旧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杨淑琴不解地问陈业昭:“为什么那年你们清华校友聚会时,一位市委领导问咱家里有什么困难没有,你说‘没有、没有’,你就不知道把我当临时工的事给人家说一下吗?”

陈业昭意味深长地说:“咱们的日子虽然清贫一点,但是不算苦,比咱困难的人还多着呢!”并当即赋诗一首赠给妻子表示安慰,从此杨淑琴再也不提这事了。

记者近日在陈业昭家中看到,90平方米的屋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餐桌、沙发虽然破旧但很整洁;一台彩电,已经看了近20年。

家里堆着大量书籍,陈业昭的大女儿陈涛丽说:“这是爸爸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涛丽说:“爸爸爱买书,节俭的妈妈没少批评他,他从不反驳,只管看书。小时候,我们在同一间屋子里用木板拼出3张床,分别住着爸爸、妈妈、哥哥、我和妹妹。不管什么时候我醒来,总看见爸爸坐在床头、靠着墙看书,看的大多是俄文书和一些技术书籍。后来,爸爸调到坑口电厂,电厂看我们家没有家具,就配了3张单人床,我们住进了大间隔成的3小间平房,爸爸终于有了看书不被打扰的空间。”

陈业昭彻底退下来后并没有闲着,他是平顶山市清华校友会副会长,积极为校友联谊作贡献;他是市政府采购招标委员会委员,严格把守招标规则;他还应聘于河南省科协,参与国家建设项目的评审评估工作。

2018年12月23日,一向乐观豁达的陈业昭突感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已是癌症晚期。

从那天起,陈业昭开始与病魔抗争,他始终抱着战胜病魔的信心,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忍着病痛坚持读书看报。

今年5月30日,在与病魔抗争了158天后,陈业昭永远地走了。

陈涛丽至今忘不了爸爸去世前的一幕:5月24日,躺在病床上的爸爸看着瘦骨伶仃的妈妈,不由地心生愧疚。正是他的原因,妈妈没有正式工作,更别说有退休金了。爸爸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妈妈以后的生活他不能不为之忧心。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伏在他耳边平静地说:“你会好的,只要你在,咱过啥日子都是幸福的!”

彭增保说,他亲眼看到杨淑琴在附近的菜市场捡菜叶。他上前问:“嫂子,你捡菜叶干啥用?”杨淑琴说:“这些菜叶扔了可惜,捡回家可以蒸包子用。”

陈业昭的儿子陈志勇说:“我考上中专那一年,家里穷得连400元学费都缴不起,还是我爸向同事借了钱,我才去学校报到。”

陈业昭安贫乐道,内心淡定从容。他教育孩子们:“从小吃苦是财富,唯其艰难,方显可贵!”在他的教育和感召下,不管生活多么清苦、多么艰难,妻子从来没有抱怨过,孩子们也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陈业昭在家中对妻子十分尊重和爱护,从不惹妻子生气,不让妻子受一点委屈,并教育孩子们都要听妈妈的话。在采访中,杨淑琴说:“和老陈结婚几十年,我们俩从来没吵过一次架,没红过一次脸,有时候即使我发点脾气,他也总是笑嘻嘻的,或者不作声。”

陈业昭一辈子没为个人利益求过人、求过组织,即便是领导和同志们问他有何困难时,他也总是说没有。实际上,他并非没有困难,几十年没有为妻子谋个正式工作,儿子至今还是一名普通工人,二女儿还在南方打工。

当然,陈业昭是爱他的子女的。陈业昭的好友裴建民说,孩子们要过生日了,买不起生日蛋糕,他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用个纸盒盛满沙子,插上几根木棍当蜡烛,带头唱生日快乐歌,时而用汉语,时而用英语,时而用俄语,其乐融融。

陈涛丽说:“尽管爸爸经历了那么多艰苦和磨难,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始终乐观向上。我的脑海里至今回响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我小时候,爸爸总是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前杠上坐着我,后座上坐着哥哥,一路唱着这支他心爱的歌。”

陈业昭去世后,单位为他举行了简朴低调的送别仪式,许多闻讯而来的人泪流满面。

质朴的乡亲们说,他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人。

教育界的园丁说,他是我们为人师表的楷模。

古稀的老友说,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清华的校友说,他是我们清华人的骄傲,更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

今年9月8日,陈业昭生前的领导、同事、清华校友、学生、家人共计50余人,在平煤神马集团职工休养院举行追忆陈业昭先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许多人含泪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表达对陈业昭的思念之情。

10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清华大学第二十一次校友工作会议上,清华大学校友总会授予陈业昭清华大学校友杰出贡献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