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李素红和她的曲艺社
灵山阿婆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素红和她的曲艺社

马街书会上的李素红英姿飒爽
宝丰曲艺社培训班儿童学员表演河南坠子《偷年糕》
宝丰曲艺社培训班成人学员演唱《一片丹心焦裕禄》
李素红带领曲艺社送文艺下乡
 

●曲令敏/文 赵民强/图

“小弦子一拉响叮咚,众明公稳坐两旁您慢慢听。想听文哩是《包公断》,想听武哩是《杨家兵》,想听奸哩说曹操,想听忠哩唱关公。我有心文武奸忠一齐讲,只可叹,一张嘴难表八面风。咱今天不把别的唱,表一表呼延庆打擂他赢了没有赢——”

连绵的乡村蹲伏在夜幕下,天上是朦朦胧胧的毛月亮,地上是一盏时明时暗的玻璃罩马灯,一场十天半月的坠子书,就在这风摇树动、万类沉寂的冬夜里说得惊天动地。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象。

小女学戏

声情并茂的书场上,听书人如醉如痴,心弦被书中的人物命运和历史故事拨动着,听的是别人的爱恨情仇,梳理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这就是传承千年的民间说唱,故事里饱含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唤起的是人与人的相互懂得……

那天,我在宝丰曲艺社的文化大院里,听李素红的坠子书《上行下效》:一位母亲教育孩子,说了一堆规矩方圆的大道理。她上班一走,孩子就把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买水果点心,招待同学,让大家选他当副班长。母亲回家一看满屋狼藉,忍不住训斥孩子。孩子说:前几天你想当副科长,请一大群叔叔阿姨来家里吃饭,我这是跟你学哩。说得这个做母亲的无地自容。

四十出头儿的李素红,高高的个头儿,端丽,清爽,大气,是个有梦想、有故事的人。她1971年出生在宝丰县石桥镇小王庄村,一个农家小女儿,13岁做水泥瓦,水泥瓦不兴了,孵小鸡卖。孵了3年,又开始养牛养猪,每年年底卖一头猪、一头小牛犊。5年攒了一万元,买了台拖拉机,她在汝河滩里开几个来回就成了拖拉机手。犁地,碾场,管自家的,也管邻居的。1997年,她进县城卖火饶,1999年,开始出早餐摊儿,卖蒸馍、油条、烧饼,稀饭不要钱。她还卖过手工面条儿。在这里,她最终学会了做生意……

这个浑身透着机灵劲儿的女子,干啥成啥。可她的第一段婚姻并不顺利,孩子还小,她就成了单亲母亲。幸得第二段婚姻遇上了对的人——宝丰县文联的赵民强。一开始两家的家人都不同意,却挡不住两个人思慕日深,最终走到了一起。李素红从小就喜欢说唱,六七岁的时候听坠子书,听一遍就能原汁原味儿地唱下来。和赵民强结婚后,夫妻俩琴瑟和鸣,素红凭着对曲艺的一腔痴情,不拿薪酬,在马街打理大书场,一干就是3年多。

马街书会起源于元延祐年间(1316年前后),至今已700余年。据传,670年前,马街村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艺精德高,桃李满天下。每到农历正月十三马老先生寿诞之日,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献艺祝寿,一来二去,就形成了马街书会。

有诗云:“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汇聚的不只是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四川、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艺人的说唱,它也汇聚了这广大地域之上的人间情愫与文化魂魄。

李素红被这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着,眼见成百上千的民间艺人负鼓抱琴千里迢迢赶来马街,天为幕地作台,锣鼓管弦齐鸣,放开胸怀,扬声高唱……这声动天地的演唱,让她深深体会到了说唱艺术的大美,这无可言说的魅力吸引了她,于是下定决心:“我也要拜师学艺!”

她选定从小就喜欢的河南坠子,利用接待各路艺人和坠子大师的机会,在他们吃饭、喝茶的间隙,上前虚心求教。2015年,李素红跟着当年的书会状元李冬梅学了一段《小黑妮儿》,登台演唱,一亮相,字正腔圆,惊艳了众人。有了这段书,她报名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河南坠子青年人才培训班”,很快学会了《双枪老太婆》《林冲发配》等段子。在结业的15场演出中,她演唱的《双枪老太婆》得到了老师和学员的高度赞赏。

培训班还差10天结束时,她听说张久来老师的段子写得好,便诚心诚意前往拜师,张老师给她一段《医德颂》,有人物,有故事,接地气儿,她一看非常喜欢,就去找省歌舞剧院的杨庆林老师谱曲。杨老师用了5天谱完,又用3个晚上教她唱。她回家唱给丈夫赵民强听,行家里手的老赵,细细琢磨,把结尾改动一下,曲名改为《医患情》,成为李素红的保留节目。

经过这次并不轻松的学习,李素红决定与众多民间艺人联手,办一个公益性的培训班,并尽自己所能争取曲艺界大师的支持,让喜爱曲艺的观众一年到头都有戏听。有人劝她:“素红,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很难弄成事儿。”她说:“只有死鱼才随波逐流,活鱼都会逆流而上。”

那年9月,四川有一个岳池杯全国展演,规格非常高,为了向高手学习,李素红毅然报名参加。她从汝州请来伴奏老师,每星期跟着胡琴练两天。没有伴奏的时候就对着镜子练。临近出发,指导老师朱迎春从郑州赶来,在家里住了4天,从头到尾悉心指导,直到她连谱带词都背得滚瓜烂熟。登台演唱的时候,四个话筒三个不响,只剩一个还是琵琶音,李素红硬是根据脑海里的记忆,一段《医患情》有板有眼地唱了下来,赢得了阵阵掌声。

夫妻同心

走出去,广阔的世界在她眼前打开,她有了更多学习如何管理曲艺社的机会。

2019年9月14日,位于宝丰县城关镇东中社区的宝丰曲艺社大院里,琴声悠扬,10多个学员正在学唱《偷年糕》,轮流登台的有中青年女子,还有五六个少年学童,童声清亮,格外好听。这座文化大院,是赵民强家的老宅改建的,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马街书会展览室,有演播厅,演出服装室,还存放着胡琴、古筝、檀板等十多种乐器。为了建这座大院,李素红夫妇拿出自家的积蓄还贷了款、借了账。

李素红说,宝丰曲艺社成立于2018年2月1日,第一期32个学员都是成年人,学了5个段子:《摘棉花》《一片丹心焦裕禄》《春妮进城》《晴雯撕扇》《黛玉悲秋》。

现在这个是第二期培训班,今年五一劳动节开的班,总共27个人,最大的52岁,最小的9岁。成年人是因为喜爱来学的。小孩子有的是在广场上看演出,第二天自己跑来报名的。凡是家长送来的,就先让他们听听看看,真心想学就收,不想学不勉强,培训班常年办,不收学费。

这一期学员中有12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9岁左右。孩子们记性好,学得快,周六、周日来就可以了,成年人周四加一天。“说了你别见笑,我们请一位胡琴师伴奏,每个月只有1000元劳务费,还是民强从他的工资里拿出来的。”

对门邻居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李素红叫她大姨,盖房子的时候她跑前跑后,蒸馍、炒菜、烧汤、送水,没少帮忙。那天中午,老太太还非要叫我去她家吃饭。她说:“自从大院建成,我来听戏,一身的病都好了!”

素红说:“学员们每场演出之后请大家吃饭,大姨十有八九会蒸馍送过来。菜都是我亲自下厨炒的。我开过饭馆,这不算个啥。”那天的午饭,眼见她炖、炸、煎、炒,不大会儿几个菜就摆上了桌。难怪丈夫如此倾心倾力地支持她,李素红不但人靓,且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是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赵民强悄悄告诉我,他老父亲生病卧床的日子,作为儿媳的素红侍奉老人吃喝拉撒……

大院门外挂有刘兰芳题词的匾牌:“宝丰曲艺社,为民送欢乐。芳香传万家,花开永不落。”李素红携手众多曲艺大家和曲艺爱好者创办的这个曲艺社,不但是曲艺爱好者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还是一个培育新人的公益学校。每逢节假日或是其他有需要的日子,学员们多次送戏到乡镇、社区、养老院,除了河南坠子,还有大调曲子、三弦书、大鼓书、琴书、快板……

说到发展和提高,李素红告诉我,她打算把宝丰曲艺社注册成社团组织,长期办下去,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定期办好各种赛事,特别是全国大书擂台赛。曲艺事业的传承才刚刚起步,一定要有独创的品牌。她笑着看向赵民强:“往后得看你的了,手头的事忙完,你就带个头儿写词吧,大书小书都中。不但要有历史的,还得有现代的,不但要有壮美的,还得有优美的……”

听着她的话,我想起她演唱的《一片丹心焦裕禄》,裹着发自内心的深情,悲壮的唱腔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年前,我听过坠子大师赵铮的弟子张平演唱《黛玉悲秋》:“怪不得宋玉登高欧阳叹景,果然是秋天来到了秋景儿伤情。是何人留下春秋四季,哎呀呀,你既有春夏,何必再有秋冬?”清丽凄婉的韵律如深涧清流,涤人魂魄。一声万古如斯的长叹,让人不由自主与眼前的是是非非疏离,对身前身后的事物有了别样的计较。

“四野舞台云为幕,环球奇葩独一枝。”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的马街书会,有了李素红这样的传承人,实在是一大幸事。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