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乡统筹比翼飞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9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市以来,我市注重城乡统筹,绘就了一幅城乡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
城乡统筹比翼飞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社区风景美如画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市民在新投入使用的秀林园内游玩
粉刷一新的新华区湛北路街道煤炭公司
正在加紧建设的郏县高铁站
白龟湖畔鸟瞰图(无人机拍摄)
 

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

1965年,我市城市建成区房屋建筑面积为113.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到2008年底,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5.21平方米。

公园绿地建设

1959年,我市开始筹建第一座公园——河滨公园。

如今,我市建设街头游园1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平方米,市民出行500米就能享受到绿色。

农业快速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初步形成大豆、生态粮、饲料粮、蔬菜、林果、生猪、肉牛、奶牛等八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大豆精深加工水平和韭菜研发技术引领全国。

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增长率超过10%。

城乡公路建设

建市初期我市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全长4.5公里。

60多年来,我市城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底,市区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96.9公里,道路总面积1229.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6.7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6.5平方米。

2002年开工建设许平南高速公路,结束我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0年底,叶舞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我市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目前,郑万高铁正在联调联试,将于今年底前通车,届时将结束我市没有高铁的历史。

建市以来,我市注重城乡统筹,不仅在荒山野岭上建成新型工业城市,而且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鹰城人民用汗水和智慧绘就了一幅城乡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打造了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城乡建设名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全国无障碍城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省级文明城市……平顶山闪烁着越发夺目的光芒。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上世纪60年代,老百姓常用一句顺口溜来描述平顶山市:一条马路俩岗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

1978年,我市中心城区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全长1800米的光明路没有一盏路灯。

“1994年5月我结婚的时候,送客人时连一辆出租车都找不到。现在我有了宽敞的住房、舒适的生活条件。”9月24日,平顶山学院党委宣传部长鲁书喜说。

1992年6月底,刚出大学校门的鲁书喜来到平顶山师专(现平顶山学院),建西城乡接合部的荒凉和因采煤出现的地面沉陷让他记忆深刻。“转眼20多年过去了,树多了、地绿了、路宽了,空气质量好了,生活方便了,巨大变化令人感叹。”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1965年,我市城市建成区房屋建筑面积为113.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0.0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到2008年底,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5.21平方米。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切实解决街头巷尾的“细碎小事”,让城市既有光鲜亮丽的“面子”,又有舒适宜居的“里子”,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959年,我市开始筹建第一座公园——河滨公园,60年来河滨公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现有绿地面积30.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89%。1984年9月,我市将湛河两岸原防护林带改建成湛河公园,占地72公顷。在公园绿地建设上,我市先后建设了祥云公园、平安广场、西湖公园、海棠园、绿园等一大批专类公园,建设街头游园1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平方米,市民出行500米就能享受到绿色。

2002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优化东区功能,改善老区环境,发展西部新城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次年9月,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开工奠基为标志,新城区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截至2017年,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3.5平方公里,白龟湖畔崛起一座秀美新城。

乡村振兴紧锣密鼓

9月23日,记者在郏县黄道镇门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南侧的花园内花团锦簇、郁郁葱葱。花园西侧以石头为地基,临沟砌起了一道造型别致的砖墙,墙面上写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标语。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门沟村民都是在沟内的窑洞居住,下地送粪靠人担,人畜饮水靠人抬,生活非常困难。”门沟村党支部书记门群祥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井、修路、筑坝,建设千亩核桃种植基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旅游村。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加强乡村治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大豆、生态粮、饲料粮、蔬菜、林果、生猪、肉牛、奶牛等八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豆精深加工水平和韭菜研发技术引领全国;培育出了郏县红牛、尧山白山羊、张良姜、肉鸽、韭菜、食用菌、蓝莓、富硒梨、烟叶、冯异米醋等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粮食收储质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增长率超过10%。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我市全面清理农村垃圾,集中开展村庄“三清一改”活动,对村内及周边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集中清理,对各级道路两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基本实现了道路两侧“一眼净”。全力推进“厕所革命”,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新改厕13万户,提前完成省定年度任务。

交通建设快马加鞭

“俺在乐福小区住了十几年,小区门前原来只有一条南北路,出行很不方便。乐武路修通后,出门便利多了。”9月22日,家住乐福小区的张健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将打通“断头路”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强力推进实施。仅2018年,市区湛北路西延、稻香路续建、乐武路等17个打通“断头路”项目相继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2.1亿元。

如果把道路比作彩带,那么道路交叉口就是为彩带增彩的“珍珠”。2018年,我市下大力气对建设路沿线的光明路、迎宾路、开源路交叉口和湛北路沿线的劳动路、开源路、迎宾路及光明路交叉口等39个道路口进行优化改造。针对道路口设施不完善、结构不合理、通行能力差等问题,我市采取拆除违法建筑、强弱电线入地、加宽车道、新建导流岛等措施,提升通行能力。

据《平顶山市交通志》记载,“晴通雨阻”是建市初期我市的通行条件,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全长4.5公里。60多年来,我市城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底,市区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96.9公里,道路总面积1229.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6.7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6.5平方米,市区道路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2002年开工建设许平南高速公路,结束我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后,我市相继建成宁洛、武西、二广平顶山段等高速公路。2010年底,叶舞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我市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的目标。目前,郑万高铁正在联调联试,将于今年底前通车,届时将结束我市没有高铁的历史。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和民生实事,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085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一条条“经济路”“致富路”的贯通,使农村公路成为促进城乡经济相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如今的平顶山,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城乡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居民安居乐业,鹰城人正以只争朝夕的魄力和勇气,围绕“全市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在中原大地上描绘着更加出彩的画卷。

(本报记者 田秀忠)

□制表 永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牛智广摄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