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东李模式”,在田庄乡快速复制推广
叶县集中对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
再接再厉
叶县将举办第二届集体婚礼
为18个村各预授信两千万元
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好转
保安镇前8个月完成财税收入925万元
扶贫济困干实事 真情服务暖民心
简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李模式”,在田庄乡快速复制推广

 

8月30日,在田庄乡东李村村外的玉米田里,一台收割机和一台货车配合着,将青玉米带秸秆收割粉碎外运。“每吨370元,一亩地能收4吨多,平均每亩稳赚200元。”望着收获的场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富青说。

这玉米与普通玉米不一样,又高又粗。记者向上伸出胳膊,手指尖离玉米顶端还有四五十厘米。砍断一棵玉米,用手掂了掂,竟有两公斤多重。

原来,这是该村种植的饲草玉米,专门用于青贮当作饲料的。该村境内的伊源乳业公司每年需要至少5000亩的青贮饲料。

去年麦收后,东李村集体流转了村民1600多亩土地,种植高强筋小麦和饲草玉米。

“仅两季下来,我们村集体就赚了80多万元,还购置了十几万元的农机。”李富青自豪地说。

“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连我也吓了一跳,但坐下来算算账,是真的,这是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结果。”田庄乡党委书记张跃民感慨道。

难以置信,一年从地里“刨”出90多万元

东李村是田庄乡一个普通的农业村。近年来,尽管该村有了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但是在厂房里工作的多是妇女和因事不能外出的村民,大部分人仍靠外出打工为生。由于土地收益低,所以村民土地仍靠天收,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李富青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致力于改变村庄现状,实现了建新拆旧,为上马加工等企业腾出大量闲置土地,使东李村成为叶县最为成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该村也是叶县唯一一个全国文明村。

东李村曾是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村。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村里的道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起村级光伏电站和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越来越多不能外出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要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产业项目是关键。上什么项目,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李富青与村“三委”干部动起了脑筋。他回忆道,他不断带领干部及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看了大棚蔬菜、绿化苗木、果树等,还参观了众多的加工项目。然而,这些项目不仅风险大,而且需要一笔不菲的投入,大家形不成统一共识。

“还是种地最有把握,应该也能挣钱。”李富青当了一辈子农民,也当了多年的村干部,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分析道,村民之所以不能挣钱,一是外出打工,心思没在土地上;二是各家土地分散,面积小,不会有更高的收成。只有把土地流转过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才是挣钱的有效途径。

李富青很快与村“三委”干部达成共识,并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商议流转村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地流转费800元保本),将来赢得利润再二次分红。去年麦收后,该村的1600多亩土地归村集体合作社经营。他们先是与位于该村境内的伊源乳业公司达成种植饲草玉米的合同,还与一家种子公司签下了生产高强筋小麦的订单,对方提供种子、技术等,每斤麦子高于市场价1毛钱。

饲草玉米收获后,扣除各种支出,每亩地实现了两三百元的纯收益,1600亩地一下子就有了近40万元的收入。到小麦收获时,村集体的纯收入增至80多万元。

李富青给记者算了笔账:由于大面积规模耕种,每亩地成本摊薄降低,农药化肥享受批发价,又省出一笔不小的钱,浇地等管理人员也在减少,加之购买农机后自己耕种,只付成本价,又增加了不小的利润空间。“一季一亩地纯挣200元,你算算多少钱?”

摸索找到一条适合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

“东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逐步摸索出来的。”张跃民回忆道。

田庄乡曾有着绿色蔬菜之乡的美誉,东李村最多的时候曾有过40多亩的大棚,每亩大棚的纯收入相当可观。然而,随着人工费用日益上涨等原因,蔬菜大棚的面积日益萎缩。

“产业种植结构调整不能一味高大上,那样收益风险就高。”张跃民总结道,那种高投入的项目,对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村子,根本承受不住任何风险。东李村也是一样,看着村内大棚种植户改行,便尝试着另外的发展路子。

2017年,东李村流转了村民200亩地(流转一季秋,每亩地流转费400元),种植饲草玉米。由于经验不足,加之种子出苗不足等,当年收成很不理想。“但是,我们仍略有利润。”李富青介绍道。这一下子给了他们底气:只要精心种植、精心管理,就一定有回报。于是,这才有了第二年全村1600多亩土地的流转,为此该村还特地成立了叶县四季丰农业种植合作社。

1600亩地的耕地和播种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该村为降低成本,借助国家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花十几万元购置了大型耕播农机。耕播一亩地需要100元钱,用自家的农机,30元钱就够了。“仅此一项,每亩地就能多‘赚’70元,全部自己耕播,等于多‘赚’了十几万元,农机投入就赚回来了。”李富青说。

“村干部扑下身子,把村集体经济当成自己的事业,也是东李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跃民总结道。该乡一直关注着东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该村青壮劳力多在外务工,到了耕种和收获时节,李富青与村“三委”干部带头,分组分片网格化管理,天天守在地里,确保精播深耕,尤其是收获的时候,半点也不敢松懈。

今年秋季,李富青对饲草玉米还有遗憾,因为天气干旱,他们只浇了约一半的地。结果浇过的玉米,每亩纯收入超过500元,而没有浇的玉米,收成减少近半。“因为没有更多的人来浇地,我们干部带头,抢着才浇出了这么大的面积。”

原来,村上壮年劳动力少,留下的都是老弱和妇女,正值三伏天,钻进一人多深的玉米地里,很容易发生中暑等意外。所以,只能由村“三委”干部和各组组长等组成抗旱突击队,日夜浇地。

李富青透露,今年饲草玉米再增加30多万元的话,村集体经济收入就会突破百万元,他们在年底为村民分红的同时,还将拿出一部分钱搞基础建设,并投资建一座面粉加工厂,在为村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面粉的同时,也能对外销售,实现村集体收入多元化。

今年,该村还签了一份收割4000亩玉米的劳务订单,现在加紧收获完自家饲草玉米后,就要驾着农机去“打工”。“每亩地纯收入70元,收割1000亩就又为村集体创收7万元。”李富青自豪地说。

“你看,我们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越来越宽广?”他追问道。

“东李模式”在全乡快速复制推广

8月19日,在东李村文化广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和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田红霞共同为中共田庄乡东李村联合总支部委员会揭牌。

该联合党总支由东李村及周边的西孙庄、黄营和牛庄4个村党支部组成,李富青任联合党总支书记。

“天道酬勤,才一年多,东李村集体收入就要超百万元,一下子成为全县最富的村子之一。成立东李村联合党总支,就是要让东李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村集体经济。”张跃民说,东李村探索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东李模式”是可以快速复制的。

“其实,我们已经悄然跟着学了,现在心里也有底了。”牛庄村党支部书记牛聚民说。原来,就在今年麦收后,该村以村集体经济公司的名义,流转村民土地50亩,也种植饲草玉米,目前正值收获期。按照长势,今年每亩地纯收入也能达到100元左右。“我们有底气了,现在正在加速土地流转,目前已经签流转合同超过200亩。”他说。该村是个小村,有土地1080亩,村里已经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村集体有信心流转土地超过500亩。

田庄乡有28个建制村,截至去年,约1/3的村集体流转有土地,多的数百亩,少的几十亩,以公司+农户等方式,种植高效农作物。高油酸花生就是一个亮点,全乡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其中武楼村一个村就超过200亩,今年的收成大大好于传统玉米种植。

张跃民说,今年,乡里不搞一刀切,不追求项目的高大上,坚持循序渐进滚动发展,鼓励推广“东李模式”,采用地租保底+分红的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同步发展壮大。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