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习近平会见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映雪寒梅别样红
开展联合攻关 提升创新能力
叶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牢记入党誓言
高新区今年谋划实施项目72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映雪寒梅别样红
——记鲁山县瓦屋镇第四小学刘相公村学点负责人杨雪梅
今年5月10日,在获得全县第七届经典诵读展演比赛一等奖后,杨雪梅(前)和孩子们合影。 图片由杨雪梅提供
 

9月2日上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杨雪梅望着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满是自己童年时的影子。

在这所已经跨越百年历程的山村学校里,爷爷、父亲、杨雪梅和她的两个孩子,一家四代人曾经或正在留下人生的足迹。

五星红旗升起后,几个孩子走上前来,杨雪梅与他们一一拥抱,这是为鼓励优秀学生设立的“校长抱抱奖”。在拥抱中,孩子们笑开了花。

传承

刘相公村位于鲁山县西部浅山区,瓦屋、下汤、董周、观音寺4个乡镇交界处,相传古时有一相公落难留在此处,年代、人物皆无可考,时间长了念转音便成了“刘相公村”。

能叫“相公”的村子自然会有些书香故事,村里的学校已有百年历史。“以前村里有个姓花的婆婆,大户人家,她家建的学校门前有门楼,就叫花门楼,俺9岁时去那里上过3年学。”今年91岁的村民杨光富说。

杨光富所说的学校应该是私塾,岁月变迁,花家早已败落,私塾却保留下来,滋养了刘相公村几代人。

当初的私塾如今已成为瓦屋镇第四小学的一个学点,38岁的杨雪梅是学点负责人。

读书、考学、毕业、留城,对许多农家子弟来说,这就是一条人生奋斗的轨迹。杨雪梅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了家门,可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留恋和对村里孩子们的责任,使她又回到了原点。

从村里的小学毕业,到瓦屋镇上初中,考上师范,毕业后分到瓦屋镇马老庄中学,因教学成绩优异于2005年被调到鲁山县实验中学。在县城学校里,杨雪梅所教的课程成绩一直在全县排名靠前。

“闺女,能回来教教村里的孩子们不?这几年学校的好多学生都出去上学了,学校都快散了,你在哪儿教学不是教啊!”杨雪梅的父亲杨光凡已经72岁,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那几年,一回娘家,俺爸就对我说这些。说实话,看到学校快不行了,我心里也可不是味儿。”杨雪梅说。

本世纪初,刘相公村的学校被定点布局为瓦屋镇第四小学的一个学点。由于诸多原因,该学点连续十几年教学质量在下游徘徊,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城上学,上级教育部门一度准备撤销这个学点。

“雪梅的爷爷、俺、雪梅都在这个学校上过学,从这个学校走出去过几十名大学生,学校要没了,你说心疼不心疼。雪梅是老师,就想让她回来教教孩子们,为村里做点贡献。”杨光凡说。

支教

2013年9月,根据教育部门的政策,县城学校开始支援农村学校。杨雪梅得知消息后,第一个报名要求回家乡支教。

在同是教师的老公的支持下,4岁的大儿子留在城里跟着爸爸,杨雪梅带着仅3个月的小儿子回到刘相公村,开启支教生涯。因学校房子紧张,她吃住都在娘家。

当时,学校只有6个班140多名学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班只有18名学生。

杨雪梅主动要求教二年级数学和五年级英语课,并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她想尽办法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教孩子们学习方法。学生底子薄,放学后她就义务到孩子们家里走访辅导。她的付出,得到了父老乡亲和孩子们的认可。

“雪梅,回来好,咱村的孩子们有希望了。”

“咱们这里条件差,调不来老师,回来教,乡亲们看着中,孩子们都靠你了。”乡亲们亲切地对她说。

教了半年后期末考试,当时的学点负责人冬天一大早就去拍杨雪梅娘家的门,喊道:“雪梅,你教的成绩全镇排第一。”

2015年6月,支教结束,听说杨雪梅要回城的消息后,十几名村民来到杨光凡家。

“雪梅啊,能不能不走啊?俺家孩子原先考分是个位数,现在能考八九十分,你要是走了可咋弄啊!”村民李三妮说。

“你回来这两年,孩子们的进步乡亲们都看着哩,都说看着你才学哩,不走中不中。你要不走,俺就把在县城上学的孙子转回来。”村妇女主任李草也挽留她。

村民刘录红“威胁”她说:“俺家三个孩子都在学校里,你要是走了,俺都转走。”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杨光富老人也到家里去挽留她。

“雪梅,咱们是党员,你得起带头作用。再说,乡亲们把你看得这么高,你能忍心走吗?”杨光凡对女儿说。

杨雪梅的妈妈、老公也表态,全力支持她留在学点继续教学。

“我喜欢听好听的,乡亲们这样夸我,还真不好意思走了。”杨雪梅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

留下

家人的支持,乡亲们的鼓励,杨雪梅留在了家乡这个只有4名教师和140余名学生的学点。她把大儿子也带到这所学点上学,把老公一人留在县城。当年9月,原学点负责人退休,经过村“两委”、学校教师和家长一致推荐,瓦屋镇中心校任命杨雪梅为学点负责人。

面对领导、同事和乡亲们的信任,杨雪梅向大家承诺:“一定要把学点办成一所让大家信赖的学校,决不让山里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期望。”

面对师资水平低、教师严重缺编的现状,杨雪梅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公开向社会聘用德才兼备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学校任代课教师。同时,她亲自教三、四、五年级的英语课,并担任三年级班主任。

2015年秋季开学伊始,杨雪梅狠抓教风、学风,在教师中倡导不比待遇比奉献,在学生中提出不比贪玩比成绩。早晨,她迎来第一个到校的学生;傍晚,她送走最后一个离校的老师。讲课、听课、辅导学生、与教师谈心、指导教师备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教风良正、学风浓郁的氛围渐渐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在全镇期末综合考评中,该学点由原来的全镇倒数第一跃至第三名。

2017年12月14日,天降大雪,杨雪梅和老师们在清扫积雪时突然晕倒。当时大雪封路,乡亲们找来架子车,几十个人拉着、推着到几公里外的省道上,又联系来装有防滑链的车辆,把杨雪梅送往县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劳累过度、体力透支,必须住院治疗休养。当时马上就要期末考试,“学期末是学校最忙的时候,学校本来人就少,再少一个人工作怎么开展?万一其他老师也有个事儿,学校真是转不开了”。杨雪梅心里盘算着,只在医院待了一天,就带病回到学校坚持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刘相公村学点在瓦屋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已连续四年名列全镇第一。那些择校去外地就读的孩子,一个个都又转回来了。现在,学点学生突破300人。

一位到学校检查工作的县教体局领导感慨道:“原本是要撤掉这个学点的,没想到在雪梅的带领下,几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声

在杨雪梅的工作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不忘初心,努力工作,让山区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从村里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放假回来,在同我交流时说,因为在农村学校没有接受过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到大学后很自卑,花了很长时间才融入大学生活。我就想,要尽可能让农村孩子多接触这些东西。”杨雪梅说。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全面发展,杨雪梅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和各方支持。2016年8月,乡村音乐厅正式落户学点,当悠扬的琴声和嘹亮的歌声在小山村响起时,全村的学生家长围聚在校园里,他们要亲身感受一下这破天荒的变化。2017年9月,乡村少年宫项目也争取来了,老师们主动腾出办公室,在教室内备课、批改作业,保证了少年宫的音乐室、舞蹈室、棋牌室、书法室、绘画室、科技室用房。

学点没有相应科目的辅导老师,为保证开足开齐这些课程,杨雪梅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把老师们组织起来,利用网络去学弹琴、练唱歌、学舞蹈和书法、美术等知识,然后再去教孩子们。“我们不专业,但会尽我们所能让孩子们接触到这些东西,让他们多一扇瞭望外面的窗。”杨雪梅说。

杨雪梅的老公尹太刚是鲁山一高的音乐老师,每次去学点看她,杨雪梅都要求他给老师们上节音乐课。2018年冬,尹太刚不慎骨折,杨雪梅把他带回娘家让父母照顾。养伤期间,尹太刚拄着拐杖到学点,给学生们增开了音乐课。

杨雪梅从读经典诵经典入手,让师生们陶冶情操,感悟继承传统美德。2018年,学点参加全县第六届经典诵读展演比赛,选送的节目《弟子规》以98.9分的成绩获得全县第一名。2019年全县第七届经典诵读展演比赛又一次获得一等奖。这个山沟里的学点让全县教育系统刮目相看。

2017年春,在瓦屋镇中心校组织的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学点荣获男子团体第一名。2018年冬,在全镇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该学点荣获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2019年,学点申报创建以“求真、择善、尚美”为主题的特色学校。素质教育已经在这里生根,山里孩子们一样能够学习琴棋书画。

责任

“校长抱抱奖”,一提起这个,杨雪梅就笑起来。

“那是去年,一年级学生王怡涵拾金不昧,失主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我在升旗仪式上读了信,并拥抱了王怡涵,当时孩子脸上满是幸福和骄傲。我心里一动,想起小时候老师拍拍自己就特别满足,何不设个‘抱抱奖’,鼓励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杨雪梅说。

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五个孩子上台领“奖”,杨雪梅一一拥抱他们,但六年级的孩子,杨雪梅已经抱不动了。

刘相公村学点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杨雪梅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家庭走访一遍。她从支教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

山村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家庭辅导缺失、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为了让孩子们打好学业基础、补齐知识短板,杨雪梅组织学校老师成立了家庭辅导组,每天晚上和节假日,带领学校老师进村入户为学生义务辅导功课。这样的家庭辅导,风雨无阻,已经坚持了4年。老师们长期义务为学生辅导,让家长们很感动。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几个家庭联合,把孩子们集中到一家学习,只为让老师少跑点路、少受点苦。

学点里有姐妹三人来自一个特殊家庭,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后,继父又被判了刑,母亲只得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杨雪梅一到周末就把三人带到自己家里。有一次,一个孩子生病了,当杨雪梅把买来的药送到孩子跟前时,孩子再也抑制不住,说了句:“杨老师,我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顿时,杨雪梅泪如雨下,她想起了更多这样的孩子,也更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为做好每年的防溺水工作,杨雪梅经常与老师们一起到学生家中走访,到河岸上去巡查。去年暑假,一场庙会在刘相公村的小河边举行,几个小孩跑到河里去洗澡,正好被路过的杨雪梅看见。在一位老师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这段视频,视频中杨雪梅全没了平日和蔼可亲的样子,她把孩子们拉上岸,这些孩子并不是刘相公村学点的学生,她还是一个一个挨着训,连赶来的家长也不放过。

在今年8月召开的市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杨雪梅发言时说:“许多人都说农村教师苦,我倒不觉得,只要你能扎下根,用心去爱你的学生,用心去承担你的责任,你就能感觉到工作的快乐、生活的幸福,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站在乡村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杨雪梅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一个甜美的梦,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华美的人生乐章。在她的带领下,这所美丽的山村小学,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本报记者 常洪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