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我国前7个月实际使用外资超5300亿元
听取赴外地学习考察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持续深化改革 准确把握规律 不断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市供销社“志愿+共享养老”解困难聚人心
为村民提供云诊疗服务
鲁山县扶贫干部创作《行业扶贫政策歌》
大山的闺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9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山的闺女
——记汝州市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雅丽
 

本报记者 魏森元 

8月2日,汝州市大峪镇十岭村花椒田里,一行行花椒在微风中摇曳,新发枝条上的嫩叶碧绿如洗,隐在枝叶间的花椒果实讲述着她的成长故事。

“这是去年春上种的,栽时离地才10厘米高,现在都长一人高了,好多已开始零星挂果。”指着田间花椒,十岭村党支部书记王丰朝说,“这是张书记找的好项目。”

王丰朝口中的张书记指的是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雅丽,2014年12月她调任大峪镇党委副书记,2015年6月任镇长,2017年7月任镇党委书记。4年多时间,张雅丽一心扑在大峪山区,坚守绿化荒山一线、发展花椒种植助农增收致富、培育养蜂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足迹踏遍大峪角角落落,用实干换成绩、用汗水换尊严,为山区群众无私奉献,赢得了大峪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绿化荒山,女镇长变成“女汉子”

驱车走过林桐高速大峪段,车窗两侧,漫山遍野尽是绿植,无数白色光点隐约其间。

“这都是2017年春季荒山造林的成果,白色光点是育林板。现在看着这满山绿,当年吃的苦、受的累都是值得的。”提起当年荒山绿化,张雅丽动情地说,大峪山区土壤薄,干旱少雨,树难栽,更难栽活,老百姓戏称“年年栽树不见树”“今春栽山树,明年一山柴”。

2017年春,大峪镇积极响应汝州市委、市政府植树造林号召,大规模实施荒山绿化。由于山高坡陡,造林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该镇将荒山绿化任务划分为18个战区,动员组织全镇干部带群众上山植树。荒山绿化期间,干部群众自带干粮、工具,每天天不亮上山,天黑下山,午饭就在山上解决,啃干馍,喝凉水。靠镢头把一个个树坑刨出来,靠肩膀把一捆捆树苗和一片片育林板背上山。

为保证种树进度和质量,镇里组建两个督查组到各战区督查。时任镇长的张雅丽除了每天布置任务、汇总掌握进度之外,还要每天带督导组上山督查,挖坑做示范,认真检查每一棵树、每一块育林板。

“树坑挖得不合格,育林板埋得不标准,我当场就给拔了,让重新栽、重新埋。”提起当年在山上植树的情景,张雅丽说,种树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不然还是“年年种树年年柴”,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大家都佩服她,我们种树是早上上山、天黑下山,一天就爬一次山,而她每天要到各战区督查,从这个战区到那个战区,从这座山头到那座山头,一天上上下下好多趟。” 刘何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卿说。

“差不多每隔两天,她就到我们村负责的战区督查一次,看着她拿着树枝当拐杖一步一步往山上爬,俺是真心佩服。一个女同志整天在山上跑,人也晒黑了,遭了不少罪。”杨窑村党支部书记秦圈说。

“那时候她翻山越岭,脸被晒得黑红,双手划出一道道血痕。林业部门一位领导到大峪检查,看到她的手说,‘雅丽的手比男人的手还粗糙’。”大峪镇常务副镇长张强说。

女镇长成了“女汉子”,张雅丽并没有一句怨言。

“大峪山区条件差,种树成本高,要是栽不活,良心难安呀!再说,大峪没有资源,我们作为大峪的乡镇干部,能借助上面的政策机遇把大峪的荒山绿化好,改善了环境,也算为将来大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张雅丽说。

为保证树苗成活,该镇组织村民多次上山浇水,从3月到8月一直浇了半年。8月天旱,水泵抽干了河道里的水;河道没水,就从黄窑村一口深水井抽水排到河道,再从河道抽水上山浇树。

“那一年,女儿在郑州读高三,栽树时孩子面临高考,别的家长陪读、照料,我和孩子他爸当时都在乡下工作,几周都见不了孩子一次。”张雅丽说,连续在山上栽树3个星期后,在周六下午6点多点过名后,她匆匆赶到郑州,将孤零零一人守在宿舍的女儿接到其姑姑家的房子里,等安顿好孩子睡下已是半夜。第二天早上5点她起床要往回赶,孩子在被窝里哭着问是不是她亲生的。

“我也想多陪陪孩子,但是同志们都在山上干活,我咋能总去陪孩子?”张雅丽说,“好在树也种活了,女儿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当年林桐高速两侧荒山上栽下的4500余亩树成活率在90%以上。”如今树已蔚然成林,张雅丽得出一个结论:基层工作再难,只要你用心,没有干不成的事。

栽下花椒树,为民撬开致富路

大峪镇属深山区,全镇24个建制村,有1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24户3253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在扶贫走访过程中,张雅丽一直思考:怎样才能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

要想富,产业来开路。只有老百姓有了长远发展项目,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张雅丽想过很多:办厂?这个不现实,大峪镇全境山区,水电交通都不便,很难大规模引进外资到大峪投资办厂。经过考察,她认为应该选择发展适合大峪山区实际的种养业作为突破口。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雅丽听说种植花椒收益高,便组织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咨询农林专家,得知花椒适合山区种植、前景广阔,镇党委集体研究后,决定发展花椒种植。

“项目定下了,但实施起来阻力重重。”张雅丽说,镇里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大家都认为大峪的种植条件比参观学习的地方好,但真正落实任务让各村干部动员村民种植时,得到答案却是“弄不成”。

不少村干部说,如果找大户流转土地种植,把土地流转金给村民,这样群众没意见。

“不行。”张雅丽果断地否定了这种模式,“找大户种植,乡里省劲,村里省劲,群众省劲,但群众只能得到土地流转金,即使种植大户吸纳村民务工,但群众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花椒种植虽然头两年没有收益,但等到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一亩花椒收益就有五千元以上,十年的花椒树,每亩地收益高达两三万元,如果群众自己种植,显然收益会更大。两种模式下群众的收入差距太大。”

张雅丽坚持走群众自种的模式。她要求片区领导、包村干部全部入村宣传种植花椒的发展前景,给村干部讲,给群众讲。慢慢地,群众由抵制到迟疑,再到支持。

群众愿意种了,树苗去哪里买?又一道难题摆在张雅丽面前。

“当时汝州本地只有一家销售花椒苗的,但要价太贵,4元一棵,经过讨价还价,卖家要价3元。镇里经费紧张,承担不起这么高的费用。”张雅丽说。

经打听,陕西韩城的花椒苗便宜。张雅丽一行直奔韩城,通过当地政府部门介绍找到一家花椒种植基地,对方要价1块多钱一棵,经讨价还价,最终将花椒苗价格谈到0.72元一棵,保证是旱地花椒苗。

“为推广花椒种植,镇里免费给群众提供花椒苗,购买花椒苗的钱都是挤的镇里的工作经费,没有使用扶贫资金。”张雅丽说,种植花椒,镇里要求贫困户全覆盖,普通群众自愿种植。由于不全是贫困户,不能使用扶贫资金,镇里做好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准备。

2018年春季,大峪镇村民共栽种5000多亩花椒。

为提振村民种植花椒致富的信心,当年7月25日,张雅丽又组织带领村班子成员、村组干部代表和村民代表100多人到韩城参观花椒采摘。

“这次参观学习效果很好,当地种植户现身说法,村民看到韩城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种植花椒年收入几十万元,对种植花椒的发展前景有了直观的了解,积极性高涨。”张雅丽说,带队参观一天,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大峪,正值伏天,跑一整天人累得不行,但看到群众对种植花椒态度的转变,心里却十分高兴。

当年冬季,该镇又发展花椒种植6000多亩。

“张书记比我们还了解地里花椒的长势,花椒地里有草、长虫了,她比我们知道得都早。”提起种花椒,王丰朝感动地说。十岭村2018年春季种了170亩,秋季种了300多亩。张雅丽把村里的花椒地走了一个遍,看到花椒树生虫,她让镇里统一购买农药,按种植数量送到各村,免费发给种植户。

“张书记人特别好,没架子,找项目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俺家种了500多棵花椒(一亩地约种70棵)。”下焦村贫困户陈红说。

“既然让老百姓种花椒致富,就要让老百姓种好,种出成效,不能种上了就不管了。这样对不起老百姓,也对不起组织。”张雅丽说,今春大旱,大峪镇16个建制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用水困难,镇里组织送水抗旱,一方面要保证群众吃水,一方面还要灌溉花椒。

“那时天天都在乡下跑,组织村民浇花椒,一直到6月5日天降大雨,心里才放松下来。”张雅丽说,“去年重心是种,今年是管,只有保苗成功,种下的花椒才有希望。”

走在大峪镇田野上,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花椒苗,田间套种着花生、红薯等农作物。“下半年我们将组织外出考察花椒市场,为明年销售做准备。”张雅丽说。

引导养蜂,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杨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边,一只只小蜜蜂在飞舞。

“我们村今年4月开始养蜂,镇里给了我们20箱蜂。养了3个多月,已割蜜1700多斤(1斤=500克),一斤售价50元,产的蜂蜜就值8万多元。”说到养蜂,秦圈开心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能有这么多收入。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今年大峪镇推广培育养蜂产业,镇里为愿意养蜂的11个村分别免费提供20箱蜂,并邀请专家到镇里开展养蜂技术培训。

“我们选择十岭村作为试点,然后再推广。”张雅丽说,大峪镇24个建制村全部在山区,受地域条件影响,村集体经济都很薄弱。该镇依托山区资源,发展养蜂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镇党委副书记周营伟说,为了能赶在花期前把蜂箱送到各村,张雅丽派他到洛阳买蜂,谁知他还没有出镇,就看到一位到大峪放蜂的蜂农,上前询问得知他这里就出售蜜蜂。“我赶紧给张书记打电话汇报,在市区办事的张书记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赶了过来。”

经讨价还价,大峪镇以每箱800多元的价格,购买了200箱蜂。

“还不是因为镇里经费紧张,哪儿都离不了钱,买蜂的钱也是从镇里的工作经费中挤的,能省则省。” 说到讨价还价买蜂,张雅丽笑着说。

“现在大家都视它为宝。镇里以前每年给村里下拨8000多元工作经费,经费少啥都不敢干,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养蜂3个多月就割了2000多斤蜂蜜,产值10万多元,赶上村里以前十年的工作经费了,你说谁会不拿它当宝?”在十岭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院内,王丰朝指着拿着蝇子拍为蜜蜂驱赶马蜂的村“两委”成员笑着说,“经过镇里培训,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够培育蜂后,目前俺村养的蜂已由最初的20箱发展到32箱,等明年其他村养蜂,我们村就可以卖蜂了。”

“经过3个月的试养,11个村最差的也割蜂蜜将近100斤,成效非常不错,明年我们将继续推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对养蜂的前景,张雅丽充满信心。

一摞笔记本,写满为民情

在张雅丽的办公桌上,除了文件资料外,一摞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张雅丽说,这是她走访贫困户的笔记。

记者翻开一本笔记本查看,隽秀的字体清楚地记录着张雅丽走访的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包括帮扶责任人、贫困户家庭成员情况、因何致贫、目前享受到何种政策、家里都有什么致富项目、有什么需要帮扶的,等等。在需要帮扶的内容下,有圈和下划线着重标记。

“这一段非常忙,白天忙工作,晚上忙走访。昨晚你给我打电话时还在贫困户家里走访。”张雅丽说。

“大峪镇有1000多户贫困户,居住也分散,晚上只要能抽出时间,张书记都要去走访,有时到晚上十点多群众要休息了才结束。”张强说,张雅丽走访,问得很详细,要是哪户需要帮助,当场就联系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张书记人真不赖,为民办好事,带领村民种花椒致富,到俺家走访,嘘寒问暖,没架子好相处。我种的花椒成活率在95%以上,她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十岭村贫困户高创说,他患过脑梗死,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老伴双手长癣,两人不能干重活。张书记让大家种植花椒致富,他非常踊跃,种了18亩花椒,还养了6头牛。

在张雅丽的带领下,大峪镇多项工作走在汝州市前列,2018年度三大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评选中,大峪镇获得综合先进单位、环境建设年先进单位、作风建设年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度三大主体工作先进单位评选中,大峪镇被评为综合先进红旗乡镇、六项底线工作先进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

“张雅丽作为一名女同志,说起花椒种植和养蜂技术来头头是道,很不容易。她把群众装在心里,干事创业能够扑下身子,在基层摸爬滚打为老百姓干实事,是个一心为公的好干部。“汝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孟宪强这样评价张雅丽。

面对成绩和赞誉,张雅丽始终保持初心。“我所做的只是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组织信任我,我就要担起责任,为一方群众负责,把工作做好,不能因为个人工作不实影响党的形象,让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张雅丽说,自己将坚守在大峪,努力工作,看好山、种好树,尽己所能把大峪发展好,带领群众依靠生态脱贫致富。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