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鹰城创建首个卒中单元并把医疗、护理、康复、心理、预防融为一体,创新病房管理模式的科室。该科室带头人是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卫健委卒中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薛文俊。
该科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神经内三科。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该科室已经发展为具有明显优势诊疗特色,规模较大、设备一流,技术过硬,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神经专科,救治了不少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救治体系更加完善
6月20日上午10点多,薛文俊接到郏县一位医生打来的求助电话,称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与家人生气当天突发脑梗,失语,右侧偏瘫,溶栓效果不明显,需要手术。
薛文俊当即联系科里值班医生和本院介入科值班医生,做好介入取栓准备。当天中午12时许,病人被直接送至市一院介入科。经检查,病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符合介入手术条件。随即,医生为该病人顺利实施了急诊取栓+支架植入手术,术后转入神经内三科继续治疗。
当天下午3点多,记者到市一院神经内三科采访时,科里医生向薛文俊汇报,该病人已经能开口说话了。
早在2006年,为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薛文俊借鉴北京天坛医院的经验,带领团队组建了我市第一家卒中单元。这是一个把医疗、护理、康复、心理、预防等融为一体的治疗模式,也是目前国内治疗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模式。
薛文俊表示,卒中单元重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把病人的功能预后以及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它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长期预后、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患者的好评。
如今,随着市一院脑卒中绿色通道的设立、卒中中心的成功创建,脑卒中救治的医疗体系更加完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一步缩短,急救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先进诊疗技术造福卒中患者
3个月前,一名50多岁男子因脑梗住进市一院神经内三科,经过治疗康复出院。但最近,他又出现了头晕的症状。经检查,医生发现他的椎动脉血管狭窄。
在薛文俊建议下,患者近日做了3.0高分辨磁共振,利用动脉斑块分析技术,查明狭窄的原因系椎动脉夹层。薛文俊解释,高分辨磁共振斑块分析技术是他们科与影像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可明确颅内狭窄动脉斑块的性质,对斑块的大小、脂质坏死核心的大小、纤维膜的薄厚、斑块内是否出血等作出判断,从而确定脑梗死病因类型,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目前,我市仅市一院开展了此项诊疗技术。
“血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当血流进入这三层膜之间,把正常血管变窄,这就是通常说的动脉夹层。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薛文俊说,患者的病因明确之后,对下一步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薛文俊在带领团队搞好临床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该科已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多项获奖。
早在2012年,该院神经内三科就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金桥工程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两期金桥工程科研任务,并荣获“优秀课题执行团队”,得到项目组的高度认可。2015年,科室又承担了“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高分辨亚组课题研究”项目,为国家上报符合条件的病例,给项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得到了项目组提供的关于高分辨磁共振的技术支持。去年3月,在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第三次年会上,该科被授予“优秀分中心”。
据薛文俊介绍,除了众多患者熟知的静脉溶栓技术、脑血管造影技术之外,该科医疗团队还开展了高分辨磁共振斑块分析、侧支循环评估、脑电图及睡眠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卒中筛查、吞咽功能评估等10余项国内先进的诊疗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薛文俊带领的团队还在头晕、眩晕领域深入研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使该团队对头晕眩晕诊疗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鉴别诊断方面有独到之处。近3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成功收治了许多这方面的疑难杂症。明显的临床效果,较高的治愈率,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并得到省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本报记者 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