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湖看红船
■诗两首
无尘
我 是 谁
老 屋
只和自己比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 屋

 

□赵亚峰

老屋没了。

老屋久无人住,一天天破败。数日前,县上干部入户扶贫见其将倾,建议村里联系我们拆了。拆了就拆了吧,只是我不在场。

老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土墙蓝瓦,堂屋三间,后来东边又接了一间。盖老屋的时候,我刚记事。记得爷爷带着父亲,拉着架子车到北山打石头,请村里的工匠和乡亲们帮忙,用方石扎了一尺多的墙基,用黏土混着麦秸夯了土墙,檩条、椽子都是比较细的,还有从别处拆下来的。上梁的头天晚上,父亲在还没房顶的屋里忙活,在一杆胳膊粗细的长木头上用毛笔写了又刮、刮了又写。后半夜的时候,终于写好了一竖排散着墨香的字,大意是某年某月爷爷率他还有我和弟弟建起了这座房子。我熬得快睁不开眼了,但看到自己名字的刹那有种模糊的神圣。

随着老屋搭起来的还有一间矮矮的灶房,在院子的西侧偏北。灶房就简易多了,不用和泥砌墙,直接用土坯竖着垒起来,糊上泥巴,再用几根木棍搭个顶,盖上点油毡之类的,就完工了,用没用匠人我都不记得了。灶房成了我的“噩梦”。整个童年,我都在帮母亲烧火做饭的烟熏火燎中度过。玉米秆最烦人,又长又不耐烧,做一顿饭要抱几捆进来,还到处飘灰,头发、眉毛、鼻子上都是。烟柴秆就好多了,空心,火旺,烟还少,只是不够烧半年的。玉米芯就更好了,但要留到冬天在堂屋烧着取暖。小小的灶房,没多久就烤得外生内熟了。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刚熄灭的火堆里,丢一个小红薯或是一把玉米粒,等半晌饿的时候扒拉出来吃。

母亲在院里种了三棵白椿树和三棵香椿树,念叨着白椿树长大了可以翻建老屋用,说是用椿木条搭房檐最好了,虫不蛀还吉利。搭不搭房檐我不关心,我最爱的是春天的时候,香椿芽可以腌着吃,香椿棒可以煮着吃;夏天的时候,捣了香椿叶的蒜汁,让捞面条多了点滋味。许多年过去了,烦透了玉米、花生、红薯的我,却还惦记着香椿发芽的时候。

老屋伴着我一天天长大。上小学了,很得意地把每学期得的奖状贴在堂屋的土墙上,一张一张地贴,盼望着有一天能贴满两面墙。父母也很配合,总是把奖状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上初中了,我给母亲说,把奖状揭了吧,都破了。母亲说,留着吧。就这样留到我也为人父了,留到我也给儿子贴奖状了。

最是留恋坐在堂屋,躺在母亲膝盖上,缠着母亲讲瞎儿话的时候。母亲没读过书,但也能讲不少乡间传说,诸如猴屁股为啥是红的、麦穗为啥只有一拃长等等。但翻来覆去就这么点儿,眼馋邻居女孩的爷爷读过书、会讲故事,逮住机会蹭着听了几次。还好后来有了定时的有线广播,每家发个小喇叭,接在屋檐下的广播线上,再接根铁丝到地上,听不清的时候在接地线附近洒点水,仰着头一直听到喇叭没音。再后来有了收音机,每天放学后,听评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成了最关紧的事,为了多调几个频道,自己摸索着没少捣鼓里边的小零件。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惊喜地看到堂屋方桌上有个电视机。虽然是二手黑白的,却也让堂屋每晚都挤满了乡里乡亲。

爷爷是那么能干。他捡来别人不要的砖头,在院子里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这样下雨的时候大家穿的千层底的布鞋就不会湿透了。他从地里回来的时候,架子车上总捎满土、砖头、树枝之类的,慢慢地,院子东边的寨沟填起来了,院墙也拉起来了。他找来工匠,在院子西南角打了压水井,不用跑外边挑水了,夏天我还能把脚伸进刚压出来的凉凉的井水中看书写字。他竟然还会做蓑衣,用绳子把茅草系起来披在身上挡雨。后来,他用化肥袋子给我做雨衣,我就穿着他做的雨衣站在雨里看同伴们在桐树叶子下躲雨,结果我总比他们淋得还透。

后来,院子里又建起了两间东屋、两间西屋。与堂屋不同的是,东、西屋从底到顶清一色的是青砖。东屋的梁、檩、椽子都是新的,比堂屋还粗。东屋做了厨房,垒了灶台,我终于不用烧玉米秆了,但又学会了轧煤、封火。西屋是平房,可以晒粮食,还单独给我了一间。在那间屋里,我写完了初中、高中的作业,等来了大学的通知书。

读大学的时候,爷爷和父母又操持着,在院子的正前方盖起了新房,堂屋5间,东西屋各3间,连着门楼、院墙一齐建好了。假期,我就和父母、弟弟、妹妹住在新院了,爷爷在老屋又住了一段时间才搬过去。我结婚是在新院,我和妻子在新房住了几个晚上,有孩子以后就很少在老家住了,回家像走亲戚一样吃了饭就走。

老屋最后的排场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爷爷操劳了一辈子,八十多岁未受过病痛折磨,走的时候也很安详。村里人都说母亲伺候得好,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两个荷包蛋,每顿饭都是吃的第一碗。爷爷后来有点糊涂,但提起母亲和我总是笑。爷爷不在那晚,我接了电话赶紧往家赶,可还是晚了。爷爷躺在他领着盖起来的老房子里,像是睡着了一样。我坐在堂屋地上,看看房顶,看看四周的土墙,看看老式的圈椅、方桌、条几,还有几张字迹模糊的奖状,陪着爷爷过了最后两个夜晚。

后来,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少了,看老屋更少了。还好,有一次心血来潮,用手机拍了几张老屋的照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