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车 窗 外 的 风 景
桃李心 师生情
闺蜜
自由
六月的离别
唐招提寺游览记
为平凡的努力加油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 窗 外 的 风 景

 

◎李人庆

从老家到县城,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前的老路,翻山越岭,弯弯曲曲,乘车要走近两个小时;另一条是上世纪90年代末修建的路,现在改道成207国道,只需几十分钟。

从第一次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段从东往西、从大山到平原、沿着昭平台水库划了半个圆的几十公里山路,就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条线,切换着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车窗外那看似固定的风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

老家在大山深处,地处伏牛山东麓。与其说是伏牛山东麓,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伏牛山腹地。八百里伏牛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到了这里,更是峰峦相迭、犬牙交错,从四面围拢过来,形成了一个盆地。那条地图上标注为清水河的河流像一条缎带,从中间飘然流过,河两岸就撒下了星星点点或大或小的村落。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山,曾经让多少个想去远方的家乡人望而却步。

那已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了,但作为集深山区、革命老区、水库淹没区于一身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依然是制约故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那个时候,乡政府所在地每天早上5点半有一班发往县城的车,然后就是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因为离县城远,人们大都选择乘坐第一班车。于是,不管数九寒天还是酷热三伏,有赶三五里山路的,也有走十里八里的,人们早早地赶来,在停车场的大门口翘首期盼。终于,大铁门哗啦一声开了,急不可耐的人们蜂拥而入,有的慌着从车后面的爬梯爬上车顶放行李,更多的则是扒着车门挤着抢着上去占座位。这时,司机的吆喝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售票员的叫喊声也像被挤得变了形。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喧嚣之后,汽车终于在几声突突突的轰响中晃晃悠悠地驶上了那条通往县城的土路。

那是通往县城唯一的路,翻朝阳贯,过红义岭,经鲁嵩口,汽车好似一只甲壳虫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艰难盘绕。路面或砂石或黄土,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几十公里的路程要走两个多小时。班车大都是老掉牙的老爷车,跑风漏气,夏天,汗水湿透衣衫,闷热和汗臭混合在一起,充斥着整个车厢;冬天,寒风和冰冷作伴,冻得人瑟瑟发抖。遇到开会、办事,就必须赶头天下午的车,晚上住县城。

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县里搞旅游开发,沿水库修建了一条航空展览馆到秘洞景区的军航路,交通状况这才有了明显好转,从此进城再不用翻山越岭,时间也一下子缩短到了几十分钟。

石林路打通了,环库路建成了,311国道拓宽了,207国道改线了,以前曾是道路尽头的下汤镇建起了跨河大桥……走在通往县城的路上,车窗外那一条条相继建成的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就像是树叶上的脉络纹理,把故乡的山山水水串在了一起,串成了一个婀娜多姿、五彩缤纷的世界,故乡活了!

路,于生活,是省时,是省事;对故乡,是扬眉吐气,是插上翅膀。“公路通,百业兴。”在不知不觉中,车窗外的风景一天天在变,变得让我不敢认了。

不得不说,如今从老家到县城,无论走哪条路,车窗外的风景都很美。极目所至,有绵延的群山,有清澈的小河,有碧波连天的水库,也有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珍珠般点缀的村庄。但在十几年前,也许就是十几年吧,那时路边的山上光秃秃的,隔窗望去,裸露的山体上除了荒草好像什么都不长,只是偶有几蓬树木。而现在,无论走到哪儿,都是蓊郁一片,苍翠的林木枝叶相连,从山脚漫上山顶;一层一层的梯田里,春来花满枝头,秋收硕果飘香,路边不时冒出的“生态园”“农家乐”,引来大小车辆停满地头,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俗话说,山水相依。偎依着山的那些河流,也从最早的鱼翔浅沙,经历了私采乱挖、河水断流,到处千疮百孔,再到如今的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挤满云光山色。而那些村庄,从三五户、十户八户的小村,到一个个车水马龙的集镇;从茅棚草屋到青砖黛瓦,再到高楼平地起,一天天缩小着与城市的距离。这时,车窗外的路就显得窄了,于是就有了一次次的扩宽、重修;于是,就有了愈来愈宽阔、平坦的道路。坐在老家通往县城的车上,车窗外,那些曾经的架子车、毛驴车、自行车、拖拉机不见了,疾驶而过的是一辆辆轿车、旅游大巴,还有摩托车、电动车……真的是房子越来越大,公路越修越宽,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也像坐上了过山车。

我不知道这些视觉上的变化始于何年,更不知道该定义于哪天,它真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眨眨眼,就是一个新模样。特别是近年来,故乡党委、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狠抓环境保护,牢固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走在这条走了无数次的路上,新时代的我在时隔千年之后终于体会到了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描写的美好意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