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题报道
3上一版
 
加强科学管理 推动习惯养成
解庄村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
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源头分类
长城公寓“环保教育站”垃圾分类近4年
曹镇乡将在齐务村和 秦庄试行垃圾分类
平顶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一场由李发珍发起的垃圾分类探索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9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由李发珍发起的垃圾分类探索

 

2017年2月以来,湛河区曹镇乡邢铺村大王庄自然村的90多户村民,在外来媳妇李发珍的带领下,自筹经费,实施垃圾分类,探索出一条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村民公担垃圾分类收费、解决垃圾围村问题的乡村垃圾分类之路。

李发珍也因此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

对于李发珍来讲,从广西桂林嫁到大王庄村,最难舍的是家乡的青山绿水和干净整洁的环境。而当时的大王庄村,面临着垃圾围村的困境。村民时常焚烧垃圾,呛人的黑烟、刺鼻的气味让李发珍记忆深刻。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李发珍说,阻止垃圾焚烧,就要为农村垃圾找出路,而根本办法就是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于是,她从网上、书本上了解并研究垃圾分类方法,学习借鉴金华“二次四分法”,结合大王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大王庄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奖惩办法》。

因为没有资金,李发珍便尝试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起了一场名为“给孩子留一个干净的世界”的众筹。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天时间,她就获得了众多朋友的支持,并收到了2000多元现金、500件衣服及30个书包的捐助。

有了这2000多元“启动资金”,2017年2月15日,村里的垃圾分类探索正式开始。

考虑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在这场“垃圾变革”中,李发珍选择了一种很接地气的“二分”法,按照可沤肥和不可沤肥的分类,进行干湿分离,直接破除了垃圾分类的推广难题。每户村民准备可沤肥和不可沤肥两个垃圾收纳容器,各家择菜做饭的厨余垃圾收集在一起,其他的纸巾、灯管、电池、包装纸、烟头等扔在另一个垃圾收纳容器内。其他的都由村里的保洁员李遂正负责。

在分类回收后,可沤肥的厨余垃圾被就地堆肥,发酵好的肥料被返还给大王庄村民用来种地;不可沤肥的垃圾中,可以进入废品回收的瓶子、纸张、金属则被李遂正再次人工挑选出来卖钱;最后,无法处理的塑料袋、食品包装袋,则被他用三轮车拉到村口的垃圾桶,由曹镇乡统一清运,送进城市现有的垃圾回收体系。

这样实施分类处理的直接结果是,全村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约50%,而占农村垃圾相当比例的厨余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达到了垃圾减量化目的。

在这场探索中,李发珍将垃圾分类的成本降到了最低。村民只需每人每月交2元垃圾费,用来偿付村保洁员李遂正每月800元的工资即可。

2018年5月18日,李发珍用于活动的2000多元启动资金已全部用完。为了将活动继续下去,她硬着头皮上门跟村民“要钱”。全村有常住居民84户近300人,每个村民仅支付2元钱,用于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清运。

当时该村实施垃圾分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村民逐渐看到了垃圾分类的效果,纷纷表示支持。“我们两口子也就交了4块钱,天天帮我们清垃圾,我们可是愿意。”70多岁的村民安芝说。

两年来,大王庄垃圾分类的运行经费完全来源于自筹,村民交垃圾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践行污染者付费的理念。而这样的理念逐渐被村民所接受。

李发珍说,推进垃圾分类,农村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在改变村民生活习惯的同时,增强了村民环保意识,最终目的是减少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张亚丹)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