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市建设与管理
3上一版
 
我市积极开展城市绿道建设
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园林路西延工程 预计6月份通车
焦庄垃圾填埋场将变身生态公园
发现美景 解读魅力
感受惊奇 培养毅力
市数字城管3月份绩效考评结果出炉
积极为施工企业 解难题办实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绿轴” 构建“绿肺” 串联“绿脉” 贯连“绿星”
我市积极开展城市绿道建设

 

本报讯 (记者魏广军)“还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生态文明建设图景。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自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城市绿道建设,打造出绿脉贯通的绿道网络。”4月23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建军说。

湛河治理打造城市“绿轴”。湛河穿城而过,我市着力在两岸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带,经过4次生态治理,湛河两岸建成绿化面积580公顷的滨河带状亲水绿道,堤上堤下绿道穿插,休闲漫步,四时不绝。同时,利用部分堤岸地形特点因势造景,建成了生态文化公园、三江源公园、槐香园公园等3个大型公园和58个节点景观小品,改善了湛河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使湛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治理构建城市“绿肺”。采煤沉陷区地势低洼、积水成潭,我市因地制宜,建成东湖公园、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湿地。其中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地1350亩,人工湖面积350亩,湿地面积150亩,环湖建设了3.5公里的彩色步道,园内栽种绿化植物100余种,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公园设有专门的健身娱乐场所,建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元素的标牌设施,营造出人文和自然相呼应的底蕴感、生态感。园区东南区域融合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海绵城市科普示范基地。

廊道建设串联“绿脉”。市区背山面水,自然资源优势独特,通过建设多条南北向的生态廊道将北部山区森林公园与南部沙河、白龟湖湿地景观带串联起来,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新建设的平郏路38公里长生态廊道,今年初对龙门大道段进行提档升级,道路全长约5公里,道路两侧规划建设各50米宽的绿带,绿化总面积达53公顷。该段以鹰城图腾为道路景观构图与标志,按照“繁花似锦的鹰城”的设计理念,将景观小品、游园、绿道融入其中;充分利用空间现状,营造景观亮点,凸现韵律变化,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根据环境地形、历史文化等特点,在沿线节点打造了龙门口郊野公园、古平郏路遗址公园、龙湾湿地公园、西果湿地公园等4处公园。

城市绿道贯连“绿星”。我市不仅做好水岸、道路、节点公园等区域地形的绿道建设,还将绿道建设多样化和可循环再利用相结合理念付诸实施。按照“还绿于民、还美于城”的思路,着力打造生态绿道和文化节点。黄河路作为城区南部的一条交通要道,全长16公里,是贯穿湛南新城的一条主干道,为提升道路两侧绿道景观,强力拆除道路两侧违章建筑,破除硬化路面,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见缝插绿、提升品质的原则,在该道路中段打造了我市第一个口袋公园——近悦园。该园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绿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了突出本地历史民俗文化,将“子路问津”和叶公佳话等历史典故嵌入该园景观墙面,提升城市园林文化品位。目前,全市共完成绿道建设600余公里,为市民提供了自由休憩空间。

城市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也是城市建设的“思路”,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下一步,我市将结合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推动背街小巷绿化提档改造,建设高密度的城市绿道,打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