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阅读帮助开启向上人生
吾善养吾文明之气
由新事物诞生引发的思考
不应完全否定“死记硬背”
查办
不“996”就是缺乏奋斗精神吗?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应完全否定“死记硬背”

 

范荣

近日,教育部公布高校招生通知,其中提出“减少单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点赞力挺,认为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人质疑担忧,认为放弃背诵会让孩子失去扎实的学习基础。

缩减一些单纯记忆性的知识点考察,意在引导学生把精力更多用于动脑思考、学以致用,教育部门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必须看到,高考命题减少“单纯死记硬背”的比重,并不意味着整个教育体系应该放弃“死记硬背”。将背诵这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思维对立起来更是大错特错。

中国人自古讲究“读书须成诵”,诵读经典是孩提启蒙的第一课。这个过程当然难言轻松,最开始肯定也不能全知全懂,大多得靠“死记硬背”。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过来人都明白,学习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背诵既是往肚子里添墨水的基本方法,也是启迪头脑、训练思维的必经之路。在抑扬顿挫之中,孩子的音律语感、写作能力、理解水平渐渐提升。像鲁迅这样的大家,文章处处是典,文辞信手拈来,若非经由“三味书屋”里的大量诵读,怎会达到这般境界?

“熟读成诵”方能“出口成章”,再进一步看,相当量的背诵和所谓创造性思维不但不矛盾,而且恰恰是后者的基础。发散思维也好,创新能力也罢,终究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之上。厚积方能薄发,不扎马步却宣扬“无招胜有招”;不懂平仄却强调“功夫在诗外”,无异于没学会爬就要跑。纵观任何学科任何领域,进行创造时都得先进入到这个学科的基本框架中。不单人文社科需要记背,自然学科同样得打好基础。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学生时代曾做过一万多道微积分题目,这才有了他日后对微分几何的创新。事实说明,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诵于口,记于心”是一种童子功,背书不等于“死读”,认为“高考少考”就是全盘否定背诵,完全是一种误区。

教育“减负”是大趋势,但自古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应该看到,当国内一些人对许多传统教育方法瞧不上眼的时候,英国学生正引进中国的“九九乘法表”,美国教育界也在呼吁“纠正对记背的偏见”。在这个求新求变的社会,也许多下点“笨功夫”反而是最管用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