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灌肠岁月
坐而论吃
小食札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9年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食札记

 

●郭旭峰

自古香茶美食多出民间,烟火蒸腾中弥漫着乡野原味,工序也许不如宫廷饮食繁杂,但土地厚道、馨香的气息蕴含其间,让人欲罢不能,即使离开家乡多年,也能一下子扯住游子的魂魄,归去,或在梦里慰藉乡愁。

郏县 郎庙村的茶文化说来久远,但有源可陈。一条古名清河的河穿街而过,因源于平顶山北部龙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其龙山水。春秋时期,群雄纷争,楚太子曾用其调运军粮,故而清河又称运粮河。《史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统兵讨伐叛将斗越椒,军中小校养由基曾在此与斗越椒“隔河比射”,一箭除了叛将。桥南一眼井水也因参战将士狂饮,被楚庄王命名“玉泉井”。水是好水,也因了此次战役而扬名。1994年,国家地矿局有关专家专门对此井水进行化验,发现水中富含锗、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清澈甘甜,烧开后色纯无垢,沏茶鼓而不溢,口感独特,堪称一宝。

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讲究饮茶,和 郎庙颇为有缘,他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也给 郎庙茶文化带来了浓墨重彩。苏东坡由江浙赴汝州上任途经此地,曾在此小住问茶,或许是 郎庙的茶水太滋润人,苏东坡诗兴勃发,挥毫写下“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的诗句。其“三绝”即“茶绝、水绝、壶绝”。据说苏东坡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并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如今,这里有大小茶馆数十家,屋里人声鼎沸,十几张茶桌摆铺开来,茶者或“咕噜”几声一饮而尽,痛哉快哉;或慢啜细抿,悠哉闲哉。

“饭后一盅茶,能活九十八。”在 郎庙一带,饮茶品茶蔚然成风,“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就连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一年四季,风雨霜雪,来自本村或附近的回汉群众到茶馆品茶,不遗不辍。乡里乡亲以回民为主,喜食牛羊肉,教规禁戒饮酒,因此主人对来往宾客都以茶代酒。每逢婚丧嫁娶,宴酣之后,都要到每一席上去向客人敬一巡热乎乎的清茶,止渴、解腻——茶中丰富的茶多酚,能中和脂肪、消食去膻。看来,此地茶食文化除了受历史、教义、礼规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吧。

到过郏县的外地人都被告知,“不吃饸饹就不算到过郏县”,此话有理。早在一千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若干个小孔,孔如黄豆大小,置面团于其内,外力挤压落入锅中沸水煮熟,为“河漏”。唐代文学大家韩愈也和这“河漏”有关联。明代宰相张居正在《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一书“谏迎佛骨”一节中录了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河漏即饸饹。说的是韩愈在蔡州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后,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离蔡返朝,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饸饹面。至于“河漏”改谓“饸烙”,有个传说也挺有意思。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寻吃各地名吃时,看到上报之“河漏”,食后颇有好感,但因名字“河漏”有河流决堤之意,与他治理黄河意愿不符,遂挥笔改作“饸饹”。小地方的饸饹面出身低微,但历史悠久,是当地人和在外游子无上的荣耀。

传统的饸饹店,通常有一口黑漆漆、亮油油的大铁锅,白如牛奶的汤汁咕嘟咕嘟上下翻滚,里面满满地煮上羊肉、羊杂、羊骨架,放进囊有花椒、八角、茴香的秘制调料,浓香飘遍古街老巷,拽住来往过客。传统的制作工具是木制的饸饹床,压饸饹的师傅扒出一团筋道的面团来,团吧团吧,精准地扔进圆柱形漏斗,粗大的压杠放上去,人“呼腾”一下坐上去,身体用力下沉,均匀、瓷实的饸饹面条源源不断地落进翻滚的沸水里,长长的筷子上下搅动,稍煮片刻,快速挑进大海碗中,放上熟羊肉或羊杂,撒上葱花芫荽,加入用羊尾巴油和上等红尖椒熬制的辣椒油,冲入鲜美的羊肉汤,一碗独具风味的饸饹面端上来,吃得人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如今生活节奏陀螺般越发紧快,郏人发明了电动饸饹机,缩短制作时间,开启了郏县人的“中式快餐”。

在郏县冢头镇,有一座连接东西两寨的七孔桥,也叫陈公桥,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由时任知县陈王绶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在西桥头有一家曹记烩馍,是郏县最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店家吸收山西泡馍和宁夏泡馍之优,以馍定汤,调料恰当,武火急烩,烧的是百味其里,醇香四溢,惹得男女老少趋步前往,快意而归。

有关曹记烩馍的来历,当地乡亲传说着这么一档子事儿。明嘉靖十三年,新任知县陈王绶携眷属赴郏上任,他亲自用独轮车一路推着母亲前行,路经冢头镇,因蓝河桥低且不平,两岸坡陡路险,其母在陡坡处跌扑出来。母忍痛对陈王绶说:“我儿到任后,首当为此地百姓办件善事,为百姓修座高桥。”记住了母亲的叮嘱,他推母走进一家清真曹记羊肉馆。看母亲年岁已高,牙齿不好,就与店家商量,能不能把硬面馍烩软给母亲食用。掌锅的师傅满口答应,挑选上等羊肉,精心炒烂后再把硬面馍切成条状加入老汤盖锅,武火急煮,起锅再加入调料、香菜及小磨香油,陈王绶和母亲吃后都赞不绝口。陈王绶在郏县任知县期间,常带赴郏的州、府官员到冢头品尝这一风味小吃。久而久之,曹记烩馍的名气传遍了周边州府,一直辉映到现在。陈公的孝道、七孔桥见证了人间的良善和沧桑,一同留在小镇馨远的记忆里。

“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回乡。”这乡味为何物?是家乡的香茶美食,是一代代人割舍不断的乡愁……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