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胡忠成:匠心筑造天青梦
红梅傲雪
■诗两首
嫁 妆 杂 谈
似水流年话变迁
怀念小年的灶糖
玉树银花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小年的灶糖

 

□尹红岩

进入腊月,喝过腊八粥,年味儿就越来越浓。小孩子最盼有吃有穿的春节了。自腊月二十三起,孩子们的口福就来了,因此对小年的印象也最深。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祭过了灶官,小孩子们就有糖吃了,那叫灶糖。每到过年时,我就会想起二伯母做的灶糖,怀念那种做灶糖的快乐和那抹不去的香甜味道。

我们家是做糕点出身,每年腊月二十三前,我们家的小孩子就会聚到二伯母家看她做灶糖。二伯母的糕点手艺是爷爷传下来的,当然也是经过乡亲们舌尖检验的。尽管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但小年夜都会多多少少买点灶糖。按现在的说法,灶糖这种食品是一炮时间的买卖。平时一般不做,只供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用,过了二十三便无人问津了。所以,既要让老主顾们如愿购买,又不能造成剩货,就只有靠色香味俱佳来吸引客户。

每年春节,镇上卖灶糖的有好几家,要么是刷白刷白的那种,入口后甜得让人受不了;要么是在糖稀里掺入一些面粉,吃起来虽然酥,但少了甜味,没有黏软的感觉。二伯母制作灶糖是很有讲究的。灶糖的颜色是金黄色,香要淡而有味,甜要甜而不腻。只有这样,灶糖的味儿才能永久留在人们心里,储存在人们记忆里。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就经受不住嘴馋的诱惑,偷偷跑去看,当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伯母不识字,做了几十年,对手艺的传承完全凭感觉。我记得制作灶糖的原料和工具很简单,所用的原料有白糖、食用油和小磨油,还有一个明晃晃的石墩、特制的半圆形铁片和一个小铁铲。二伯母制作灶糖不求量大,只求用心去做,用她的话说那叫“吃的东西不能含糊,要慢工出细活”。石墩是一尺见方的四方形,上面被磨得明晃晃、光滑滑的,就像现在的瓷砖那么光滑。

制作灶糖的第一道工序是熬糖稀。二伯母把适量的油倒入烧热的铁锅中,将备好的白糖均匀撒到油锅里,然后用铁铲不停地搅拌,等到白糖颜色变成金黄色时,就把灶内的火压住开始制作灶糖。糖稀熬轻了泛白,熬重了泛黑,做出的灶糖颜色都不好看,口感也不好。糖稀熬成后,二伯母先在石墩上滴几滴小磨香油,这也是灶糖吃起来又甜又香的原因。其他糕点贩子是不舍得放小磨油的,那样成本太高。当然,油也不能太多。多了,做出来的灶糖油乎乎的,拿着不方便。

接下来就是制作了。只见二伯母用盛饭的勺子舀一勺糖稀,缓缓浇到石墩上,随后快速用那块半圆形的铁片把四下流溢的糖稀往中间拢,一点点,一遍遍,反复地做。二伯母告诉我,拢的作用是让糖稀逐渐降温,像和面一样,让糖稀产生韧劲儿,这样吃起来才会入口硬,溶化后软乎乎的粘牙,这叫软黏香。甜味过后,口中还会有小磨香油的味道。

待到糖稀由于降温而变得绵软,二伯母把糖稀揉成团子,在石墩上一遍遍地摔,由于事先放有小磨油,糖稀不会粘在石墩上。摔一会儿后,再揉搓成大拇指粗细的长条条。然后用半圆铁片截成四指多长的小段,再快速地把小段握成半圆等形状,香甜可口的灶糖就做好了。二伯母找来一个荆条编制的小筐,在里面均匀地撒上蒸熟的面粉,把做好的灶糖一块块放到里面,又撒一层面粉。由于是冬天气温低,灶糖很快就变凉变硬,不再粘手。

做完一勺后再舀一勺接着做,就这样一勺一勺把熬制的糖稀都做成灶糖。每年需要制作多少,二伯母不用算,按照老惯例做就可以了。二伯母说,咱家的灶糖质美价廉,很多人都吃了几十年。

后来,我们都长大外出工作了,二伯母的岁数也大了,糕点生意做不动了,就再也没有见过儿时金黄色的灶糖。不过,现在的人们更加省事了,用芝麻糖代替灶糖,儿时的灶糖也就成了留存在记忆中的乡愁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