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叶县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武岗,搅动30多平方公里的种植格局
叶县村集体经济蓄势发展
叶县自编自演历史剧《叶公》首演成功
叶县所有贫困村“七个一”全部达标
专用特种车辆亮相
杨国峰纸雕作品入选全国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
欢乐,从心底里流出
轻松查找食品身份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武岗,搅动30多平方公里的种植格局

 

1月8日,记者在叶县辛店镇采访。

路过王文成村外一块较为陡峭的岗地时道路变得崎岖不平,汽车又行驶了四五分钟。“这就是张武岗,别看它不大,却要搅动30多平方公里的种植格局。”该镇党委书记樊振伟意味深长地说。

张武岗红薯已香甜300多年

张武岗,记者2015年来叶县驻站之前就听说过。那时候不知道它在哪个乡(镇),更不知道它在哪个村,只是知道这里的红薯好吃。多年来,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到这里买红薯吃,因为这里的红薯又面又甜,与别处的口味不一样。

张武岗红薯已经香甜了300多年。据叶县志介绍,张武岗红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明朝就有种植。据传,明崇祯年间,南阳知府陈振豪到舞阳体察民情,督办案件,路经张武岗晚宿。因当时生活困苦,叶县知县朱新运用张武岗红薯招待知府。知府食后感觉味道独特大加赞赏。后来,知府把张武岗红薯作为贡品送往朝廷,崇祯皇帝食后大悦,要求常年进贡。自此,张武岗红薯声名大振。

张武岗红薯还有着红色的历史,它曾是红九军成立时的主要军粮。据附近村庄的老人们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成立之初,在叶县辛店望夫石山誓师整编期间,700多将士生活异常艰苦。当地的党组织号召附近村民捐献家中仅有的红薯面、红薯干,使成立之初的红九军度过了艰难时期。

1978年,全国召开计划生育表彰大会,时任辛店公社书记石砚田在北京参会期间,在北京小巷见有叫卖“张武岗烤红薯”的。他就问对方知否“张武岗”在哪里,答曰在河南叶县。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张武岗红薯”在首都就已负盛名。

张武岗红薯为何香甜?记者翻看相关资料获悉,该处属浅山丘陵地貌,植被繁茂,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环境良好。土壤类型以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黏重,天然蕴藏大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尤其是铁、锰、钾含量极为丰富。据叶县土肥站测定地域保护区内全氮含量在0.93%以上,有效磷26毫克/千克,缓效钾613毫克/千克,速效钾89毫克/千克,pH值5.5-5.8。

张武岗红薯生长区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秋季凉爽,秋雨绵绵时湿润,艳阳高照时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年均日照时数近2000小时,太阳有效光合辐射量55.3千卡/平方厘米,十分有利于块根作物储存养分,适合于红薯种植。

北京,通过张武岗红薯地理标志

目前,叶县正在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实施高质量的脱贫。为助农增收,叶县除积极实施产业、多融等系列扶贫举措外,还鼓励实施种植结构调整,该县已经出台了种植花生、艾草、小杂果等调整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以刘文祥村为代表的黑李油桃已闻名远近,以常派庄为代表的桃子也通过桃花节走向全国,以常村镇为代表的艾草种植已经引来了下游的加工企业……

张武岗一带地处辛店镇、保安镇交界,属叶县南部浅山区,也属于省级贫困乡镇,到了该擦亮红薯这张名片的时候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辛店和保安两镇栽种红薯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三,张武岗红薯一度是当地的主要口粮,曾经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之说,还利用红薯面制成“蛤蟆蝌蚪”,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饮食文化。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红薯的栽培面积开始萎缩。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观念也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变,开始注重红薯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其医用价值及加工性能的开发利用,也给红薯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樊振伟介绍,近两年,辛店镇王文成、南王庄、刘文祥等村大面积种植红薯,获得大丰收,除直接销售外,还进行红薯深加工,制成粉条、凉粉、红薯干等,畅销省内外,每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很多农户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为此,我们启动了申请张武岗红薯地理标志的工作。”樊振伟说,为进一步增加张武岗红薯的附加值,带动红薯深加工产业链条,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他们以叶县辛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名,开始了该项目申请工作。

申请工作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申请资料已报送到了北京。

上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上,张武岗红薯地理标志通过专家组评审。专家组给出一致鉴定意见:认为“张武岗红薯”淀粉含量多,层次分明,干面似栗,粗纤维少;黄瓤红薯生食质脆味甜,熟食绵软甘甜。

参会的辛店镇镇长姜合强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第一时间在叶县政务微信群里传回这一喜讯。

鼓励红薯种植政策正出炉

“俺大可以放开手搞红薯产业了。”1月10日,在辛店镇南王庄村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该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望着天空飘飞的雪花说。

翟国松是返乡创业带头人。他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树,为村民免费挖树坑,提供树苗,村民在树下种红薯。去年该村红薯亩产最高达到了七千斤。他又在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上马了红薯深加工设备,磨红薯做粉条。当年加工粉条十几万斤,以每斤10元的价格俏销。“由于张武岗红薯的名气,不少人跑到村子里购买。”他说。

然而,翟国松心头并不轻松,由于生产粉条量不断加大,销售半径越来越大,为此,在通过实体店销售的同时,还要通过电商销售,这就需要品牌来支撑。

“拿到张武岗红薯地理标志,无异于为品牌打通了道路。”翟国松说。

张武岗红薯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在辛店镇、保安镇境内,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7.7公里,涵盖辛店镇王文成、柿园、南房庄、大木厂、刘文祥、南焦庄、雷草洼、杨茂吴、南王庄、赵沟、桐树庄、程庄、油坊李等13个行政村;保安镇大辛庄、寨王、杨寺庄、陈岗、牛庵、夏园、魏岗铺、文寨、前古城、冯庵、小杨庄、余康等12个行政村。保护总面积31平方公里,年产量为14万吨。

4家公司可以同时使用该地理标志,分别是:叶县淼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顶山市大石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叶县桐树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平顶山市钏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的种植潜力还很巨大,还需要积极引导当地村民种植。”樊振伟说。他透露,目前该镇正在出台种植红薯的补助措施,叶县也在酝酿出台补助政策。他们已向相关部门申请到建设冷库资金,为张武岗红薯贮存保鲜。

“不远的将来,张武岗红薯定能成为我们的又一张名片。”樊振伟充满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