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掀不翻的餐桌
闲话搭配
小交警
冬荷残韵
记忆中的母亲
走过四季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母亲

 

◎樊国耀

冬季的暖阳洒满老家的小院,88岁的母亲那久经坎坷的脸上依旧显露着和善、勤劳。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平凡得似二郎山上的棵棵小草;母亲的一生又是伟大的,她用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我们这个家,用母爱和乳汁滋养大五个儿女。

耄耋之年的母亲,耳不聋眼稍花,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一双粗糙变形的手写满了人生沧桑。

母亲最辉煌的岁月,是解放初期在村里当妇联主任那几年,那是母亲一生中当过最大的“官”。后来,因为我的出生,加上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不得已辞去公差,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最艰难的时候莫过于吃大食堂年代。为了能够健康成长,我被送到离家有五里路的武功幼儿园。在幼儿园肯定比在大食堂吃得要好,不过也仅仅是略饱。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家,幼儿园特意炸了油馍,但每人只让吃两根,剩余两根老师用柳条穿住,让拿回家给大人“捎包”(带礼物)。我掂着这两根油馍,看得垂涎欲滴,走一段路忍不住掐一点吃了,再走一段路再掐一点……等走到家时,油馍只剩有四指多长。当我把油馍递给母亲时,她看了看,闻了闻说:“可香,你饿了再吃吧,我不喜欢吃油炸的东西。”最后,还是我把这剩下的半截油馍给吃了。

没过多久,幼儿园解散,我被送回家里。大食堂的日子每况愈下,最少时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二两,就连坐月子的妇女一个月也只能分得五斤好面,就这已经是特殊照顾了。村民们不得不到地里挖些野菜和菜根,这还是不错的。更糟糕的是地里能吃的东西找完了,村民不得不将麦秸、玉米芯等放在大水缸里泡一泡,放在石碾上碾一碾,用些许面粉把碾好的麦秸或玉米芯搅拌搅拌,用力搦成团,然后放在蒸笼上蒸。蒸成的馍叫淀粉馍,这种馍难以下咽,粗糙不说,我还经常在馍里吃到像“指头肚儿”一样大的玉米芯。人们普遍浮肿,脸上、腿上一按一个坑,好久弹不起来,不少壮年人都拄上了拐棍儿。

到了1960年秋天,红薯、萝卜等秋作物成熟,生活相对好一些。农村俗语: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因为红薯产量较高,人们往往期盼着红薯季的到来。一天中午,母亲从村食堂端回一小碗蒸熟的红薯片和红萝卜片,那是分给我家三口人的午饭。只见母亲又拿来一只空碗,放在锅台边上,把红薯片和红萝卜片分放在两个碗里,一碗较多的给了我,少的给了三岁的弟弟。分完后母亲一片也没有,她想从我的碗里拿一片,但不忍心,把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饥饿难忍的母亲颤抖着手从弟弟碗里拿了一片,弟弟看到自己碗里的食物被拿走,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哭声让母亲撕心裂肺,她只好又把红薯片放了回去。

为了我和年幼的弟弟,母亲舍去了本就不多的一点食物。饿着肚子的母亲,从外面拽了一把不知道是什么的青叶子,放在锅里准备煮些汤充饥(侥幸我家这口小铁锅没有被收走砸了炼钢)。母亲烧火时小心翼翼,生怕往灶膛填的柴火太多而生烟。因为在大食堂时期,各家各户尤其是做饭时间,是绝对不能烧火冒烟的。母亲一边往灶膛里填柴,一边拉着风箱,只见她泪眼婆娑,一句话也不说,时不时还抽噎一两下。我和弟弟隔着锅台面对母亲站着,吃着红薯片和红萝卜片,看着无助的母亲把煮好的大半碗绿汤水端在手里,无奈地闭起双眼,一串泪珠从她瘦削的脸颊滚落,滴在手上和碗里。良久,母亲才微微扬脖喝下了这救命的汤水!

母亲为了我和弟弟能够活下去,常常舍却了自己,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辛酸的记忆。

眼看母亲已经支撑不住就要倒下去了,亏得村干部海志叔提议,经研究决定让母亲到食堂当炊事员,这算是救了我们母子三人。当炊事员,不管好赖饭,还是能够多吃一点的。母亲非常勤劳,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到食堂上工。有一天,天还没亮,母亲就把我们兄弟俩叫醒,塞给我们每人一个蒸熟的小红薯。朦胧中,我俩如获至宝,吃着红薯真像过年一样,没等我们吃完母亲又匆匆赶回食堂。原来在红薯临蒸熟时,母亲趁着蒸汽满屋别人看不见时,偷偷掀开笼屉拿出两个小红薯,揣进内兜里,借看孩子的名义把红薯带回家。有一次,因为没有干完活管理员不让走,揣在内衣兜内的红薯烫得母亲灼热难耐,为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强忍着,随后才知道那一块儿皮肤被烫得泛了水疱。

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从我记事到十二三岁,穿的衣服全是母亲一手置办的。那时我家西屋当门摆放着一架纺线车,母亲忙完一天安顿我们睡后,就坐在那里纺线。有时我半夜醒来,听到纺车仍呼噜噜地响,就睡眼惺忪地说:“娘,别纺了,睡吧!”母亲总是说:“纺完这点就睡。”就这样,不是纺花就是做鞋做衣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钟表,不知时间。要想知道夜里几点,开门出去看看天上的星星,看牛郎星或织女星抑或是北斗星在什么位置,才知道是几更天。

我们姐弟几个无论是夏天穿的单衣、秋天穿的夹袄、冬天穿的棉衣,还是脚上穿的鞋,无一不是母亲不分白天黑夜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一生辛酸终有报,如今已88岁的老母亲,腰背虽驼,银丝如瀑,但养育的五个儿女都各自成家,事业有成,对母亲也是孝敬有加。儿女们也让母亲享受了电视、空调、手机、冰箱等带来的优越和欢愉。街坊邻居无不夸赞母亲老来有福,母亲也就欣然接受,整天眉心舒展。看到母亲的笑脸,我的内心总算有些安慰。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