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学习吟诵之道 感悟经典之美
市教育局命名第三批名师工作室
我市小学生捧回 全省汉字听写大赛一等奖
市财经学校教师王秀丽被评为“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
新华路小学开展 “星期天,感恩父母情”活动
汇报演出展风采
舞钢市举行 2018“中华魂”演讲比赛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诵读宪法迎接“国家宪法日”
市育新幼儿园名师开放周吸引数百名教师观摩
孩子发脾气恼煞人 家长巧应对疏情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吟诵之道 感悟经典之美
——访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建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1月29日上午9点多,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间教室内,传出阵阵吟诵声。这声音似歌而非歌,似唱而非唱,动人心扉。只见一位神情陶醉的中年男老师正带领着学生吟诵唐诗。

这位老师名叫刘建国,是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办主任,也是我市首位将传统吟诵作为正式课程带进课堂的老师。刘建国深深地喜欢这样一种优雅而又古老的传统读诗方式,多年来致力于传统吟诵的传承与推广,让众多学生以传统读书方式学习传统文化、感悟经典之美。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

作为古典诗词的活态,吟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现在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私塾里的先生教读诗书,不是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朗读,而是有一种读书的调子,用那种读书调子来读书,就能把意义跟声音结合起来,学生会更好地体会所读之文的意义。”刘建国说,吟诵原本是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之学,后来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吟诵逐渐淡出课堂,传承几千年的学习方式濒临失传。直至上世纪后期,吟诵之学才逐渐进入文化视野,成为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

据刘建国介绍,国内吟诵有各种流派,华调是其中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流派。华调即华氏吟诵调,为河南大学已故教授华锺彦先生传承的吟诵调,由其子华锋接续下传。华锺彦先生的吟诵传自高步瀛先生,高步瀛的吟诵传自吴汝伦。吴汝伦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所以华调是传而有序的传统吟诵调。刘建国师从华锋,学的是华调吟诵。

“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录的,可以说不吟诵就写不出好诗。”刘建国说,吟诵是即兴的,记得牢,理解得深。因为诗词在创作时,并非查字典、韵书、格律,而是熟于吟诵,声调就在心胸、口吻之间,字句很自然地伴随声调而出。吟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诵读,而是用汉字四声依字行腔,在感受语言文字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美感的同时,体会诗文作者或昂扬,或沉郁,或豪迈,或婉转的各种情感,由此引发心理上的共鸣。

刘建国和朋友们曾用吟诵和朗诵两种形式读同一首古诗,感觉大不一样。“可以说两种读诗的方式差别迥异。朗诵像白开水,吟诵则如茶水,韵味无穷。吟诵非常奇妙,因为即使你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但吟诵几遍之后,你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刘建国说。

热爱吟诵,醉心诗意人生

早在河南大学上学期间,刘建国就对华锺彦等老先生的吟诵有所耳闻,但一直无缘学习。前些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与吟诵结缘,一下找到了新的读书和生活兴趣。

“通过吟诵,你能重新审视、品味过去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发现过去不曾领悟到的韵律之美和深厚意蕴。”刘建国感慨地说,古诗文的内容本身就美,加之音乐美,吟诵就必然给人带来更全面的美的享受。“通过一遍遍地吟诵,你不仅能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而且还能够深入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即更能体味诗文的情思与意境。”

从2014年开始,刘建国专学华调吟诵。他拜华锋教授为师,学而不辍。“最初,我是通过网络学习吟诵课程,各家各派吟诵调都学。可是慢慢发现,自己尝试去吟诵一首新的古诗时,不自觉采用的就是华调。这才认识到华调作为传统调的优势,特别适合读书学习,也特别适合用于教学。”刘建国说。

刘建国素爱传统文化,学了吟诵之后,更是找到了一把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钥匙,对古诗文更加热爱了。课余时间,他专注于吟诵的学习与研究,兴之所至,浅吟低唱。在往返学校的班车上,他常常戴着耳机听着手机音频,不由自主地就吟诵起来,浑然忘我,陶然欲醉。

刘建国说,吟诵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读书。“多读书,能够涵养性情,提升自我修养,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近段时间,他痴迷于吟诵《诗经》,用华调吟诵法一遍遍地吟诵,通过节奏和声音的表现,不知不觉间就把诗经读通了,读透了,背熟了。他最近还录制视频参加了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他用华调吟诵的《邶风·击鼓》声情并茂,如泣如诉,即使听者不能领会诗文的意思,也能感受到那种浓郁而悲愤的情感。

“原本觉得生僻晦涩的文字,通过吟诵,就有了感情,就能触动心灵。真的,吟诵就是这样奇妙!”刘建国感叹。

教授吟诵,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今年秋季,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国学实验班,吟诵课被首次纳入课堂。初次感受吟诵之美,学生深受触动。

“这种读诗的方法太有味道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学生高彩云说,第一次听刘建国老师吟诵古诗,她才意识到原来诗文可以那样读,可以吟诵得那样情深意切,从而一下子爱上了吟诵。

学生李雨畅说:“每次学完一首诗,那种吟诵的调子就在脑海里循环播放,萦绕不停,让人不由自主就想哼唱。”她即兴吟诵起古诗《木瓜》,那悦耳动听的音调别有一番韵味。

刘建国介绍,学生们对吟诵很有兴趣,每次上吟诵课,他们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他也有计划地把一些吟诵的曲调通过网络发到班群里,学生们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练习,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吟诵,就如同古诗词的美丽传唱,学生们跟随着刘建国学了短短三个月,就能一首一首地套读未学过的诗歌。

刘建国说,华鍾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格律诗吟诵三原则:平长仄短、节奏分明、声情并茂。华先生所有格律诗的吟诵都是恪守这三个原则的。

“华先生始终坚持不渝的是声情并茂,这是因为他始终认为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正确地把握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才是吟诵的终极目的,其次才是平仄及节奏的处理。”他举例说“酒”字在平水韵中是上声有韵,在普通话里是也是上声。但华调吟诵时就不考虑它的四声了,只考虑它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潦倒新停浊酒杯”“绿蚁新醅酒”这三句中的“酒”字在吟诵时都有区别,这是诗歌内容决定的。顺应诗歌内容的不同而吟诵,显示了华调吟诵的灵活性。

刘建国说,华调吟诵始终服务于读书,服务于作品的学习、欣赏,服务于自我修养的提高,服务于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所以在曲调上不像有些吟诵派别那样讲究“唯美”,不是那么注重曲调的优美复杂,其特点是简洁明快,很少有音乐添加成分;端庄大气,有一种书卷气息;恪守原则,又能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华调不受地域限制,适用于各地推广,是通往普通话吟诵的桥梁。

“华锋老师说,过度的长吟会显得吟诵拖拖拉拉,不仅不能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的真实情感和作品的丰厚内涵,而且在课堂上这样吟诵,教学效果并不好。”通过不断地向老师请教,以及和有共同爱好的老师切磋,刘建国的吟诵功底越来越深厚。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用古人的方法读古诗,是获得这座宝藏的绝佳方法。他引领着学生学吟诵之道,享音韵之美,沉浸在古诗世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立志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本报记者 邢晓蕊)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