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今日天气
湛河区全面实施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天气转冷别忘给水管保暖
市商务局整治在营加油站
清理河道杂草
舞钢市启动环保信用评价机制
有了这份记忆,更能增添幸福感
爱护母亲河 文明见行动
石龙区热心人宝丰深山献爱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了这份记忆,更能增添幸福感
——王玉豪夫妇讲述票证年代的故事
 

11月27日上午,在平顶山日报经济部办公室,市民王玉豪夫妇向记者展示了他保存已久的一本粮食供应证。粮食供应证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到,粮食供应证由平顶山市农村工作办事处颁发,发证时间是1961年6月28日,户主姓名是王进昌。

今年53岁的王玉豪说,这本粮食供应证是他父亲的。在那个什么都要凭证的年代,粮油都是凭计划供应,每次上街买米买油都要带上这个小本本,由管计划的人核定购买计划,然后拿着开出的计划票再交钱买米和油。一张票、一本证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从王玉豪懂事起,大人聊天谈论的话题,经常都是凭票购买生活物资。那时候,穿衣凭布票和棉票,吃饭要凭粮票、油票、肉票、蛋票乃至白糖票。那时的粮店门前,热闹程度仅次于电影院。每逢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往往有家庭让孩子先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拿着面袋儿赶来,瞪大眼睛看秤杆的准星。

当时,王玉豪的家属于农村户口,一家八口,凭证定量分粮食。粮食的种类包含玉米、红薯,主要是杂粮粗粮,像面粉这样的细粮是不常见的。王玉豪说,那时流行一句话“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好的,以至于现在一提起红薯他就会条件反射吐酸水。当年蒸红薯面馍时,全家的孩子都等着出锅时抢含白面最多的“聚头馍”,曾经为了争“聚头馍”,他和自家兄弟还打了一架。有一次,他家的粮食供应证丢了,一家人饿了两天,后来村里帮着开了证明,补了证才领到粮食。

王玉豪的妻子、今年50岁的姬晶繁告诉记者,那时候票证就是“通行证”,就是“命根子”,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除了粮油票、鸡鸭鱼肉票外,服装和日用品类的票证更为繁多。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等,应有尽有。至于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等,更是一票难求。姬晶繁说,她的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凭着存了好几年的工业票才买来的。

有了粮食供应证和粮票并不代表着你就可以很方便地随处购买到粮食,当时每个地方发行的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去外地还要换全国粮票。1982年,因为要去杭州办事,王玉豪家人专门背了好几麻袋的红薯去粮管所为他换了30斤全国粮票。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供应充足,票证告别了历史舞台。姬晶繁笑着说:“现在我们的生活可真是好了,吃、穿、用都在讲究‘品牌’‘品位’上下功夫,诸如肉吃‘放心肉’,蔬菜吃无污染的,买食品看是否有‘绿色’标志。”

“在物资短缺时代,吃穿住行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如今票证已成为见证那个时代的收藏品。通过这些票证,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心路历程’。”王玉豪说,不过因为有了这份记忆,更能增添走入新时代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邱爽)

左图:11月27日,王玉豪(右)、姬晶繁共同展示家中珍藏的粮食供应证。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