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各项整改工作
郏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物业化管理
“精准扶贫、健康中国”大型公益活动在鲁山县举行
湛河区警示教育 用好身边“活教材”
改造老旧小区
市纪检监察系统举行男子篮球赛
爱心接力 救助大鲵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聚焦鲁山县
我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缝纫机里的往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缝纫机里的往事

王全有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做鞋垫。
 

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曾被称为“四大件”,过去是很多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石龙区人民路街道南顾庄社区段岭村王全有家,至今还保留着一台完好的上海牌五斗缝纫机。

王全有出生于1952年,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40年前,这台缝纫机帮他完成了终身大事,同时也为家人解决了穿衣难题。

1956年,王全有的父母带着4岁的他开始了逃荒之路。父亲用扁担挑着王全有和弟弟,母亲拉着他的大姐二姐,一家6口漫无目的地向北走,最终落脚山西省闻喜县东镇西沟村。到西沟村不久,他的两个姐姐在当地结了婚,王全有就在那读书,直到1973年高中毕业。“我毕业后没有找到活儿,咱外地人在那处处受排挤,父亲当时年龄大了,叶落归根,决定回老家。那一趟走了三天三夜。”11月16日上午,说起往事,王全有激动得几度哽咽。

缝纫机是王全有大姐家1968年买的。当时,她生产队有两三千口人,有一个缝纫机名额,全生产队有300多户都想买,后来他大姐抓阄抓到了,花了120元。回老家时,大姐对爹娘说:“俺老二兄弟该说对象了,把缝纫机带回去吧,恐怕离不了。”45年过去,提起大姐,王全有满是感激。

1973年农历九月初三,王全有一家人先是坐了一天的公共汽车到平陆黄河码头,码头露宿一夜后坐船到三门峡码头,离开码头后又步行25里地才走到三门峡火车站,晚上八九点上的火车,最后在九月初六上午到的宝丰火车站。

“我把底板拆掉,机头部分用麻绳缠好,外面用被子包住,再用床单裹了一层,和铁腿一块打成背包,就这样背回来了,五六十斤重呢,一路上我都是紧紧地抓住,生怕丢了磕着了。”王全有说,想着有了缝纫机回到老家就可以讨到媳妇,他格外谨慎,奔波五百多公里后,将缝纫机完好无损地带回了家中。

回到生产队后,王全有先后做过技术员和政治队长、生产队队长。1977年秋季,他到南顾庄小学做了民师,教英语,1978年登记结婚。“我经常和子女们开玩笑,孩子妈当时并没有看上我,而是喜欢上了家里的缝纫机了。一说这话,全家都是哈哈笑。”王全有笑着说。

“我结婚前缝纫机就在那放着,是个‘招牌’啊,没有人会用。结婚后,这台缝纫机真是出了大力。它是南顾庄大队第一台上海牌缝纫机,我弟弟相亲靠的也是它。后来,很多人来俺家做活,赶集撕块布回来做裤子、做褂子,补裤子、做鞋垫,为小孩做棉袄做棉裤都用它,手缝一小时的活,用它十来分钟就好了,我们方圆几十户,谁家的活都做过。”王全有骄傲地说,他妻子聪明勤快,缝纫机用得非常老练,中山装、风衣、燕尾领、萝卜裤、喇叭裤样样不在话下。

在缺衣少穿的年代,这台缝纫机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全有说:“爱人娘家侄子侄女的、外甥外甥女的,我几个侄子侄女,他们的衣服都是我爱人给他们做,还有邻居,尤其是我的很多学生,看到衣服烂了,我就让他们趁放学到俺家,家里有机器,修修也不费啥劲儿。”

不知不觉中,缝纫机那“噔噔噔噔”的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穿衣服早已不是什么难事。“这台缝纫机帮我建立了家庭,聚集了很多农村乡情,为我巩固了师生情,凝结了兄弟姐妹亲情。现在它已经成了我家的一员,无论如何我得把它保护好,不能让它受一点伤害。”王全有说。

(本报记者 张鸿雨/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