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房子“眼睛”的变迁
“要喊人”
人生不可无主见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生命中的三条河
我读《石牌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读《石牌坊》

 

◎老琳丰

静心细读《石牌坊》,越读越有滋味。这部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一帧壮阔的历史风云画卷。以豫西一个村落的沧海桑田之变为主焦点,勾勒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变迁。现实的状描,传说的点缀,层次清晰且淡浓益彰。

作者是诗人,诗人写小说,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精炼明了,是其一;情景互衬,这是其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幽默诙谐的交织是其三。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历史的真实触笔,尊重历史,正视现实,没有粉饰的矫揉造作,也无歪曲的别裁。

写到这儿,我想起俄国艺术巨匠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一个艺术家,如果回避对时代的关注,他的审美毕竟是薄弱的;一个艺术家,如果漠视对同类命运的关怀,必将导致自我灵魂的枯竭;一个艺术家,以功利为本,那么,他的艺术无异于娼妓行为。”

作者是正直善良悲悯之人,在娓娓道来之中,无不在人性光怪陆离的光芒中,剥离出丑恶和良善,鞭挞残忍与邪恶,歌颂真善美。作者童年的苦难历练、青年时代的拼搏、壮年时期的辉煌,凝铸了这部小说的灵魂。以书中主人公张援朝为主干,以他的父系和母系,也就是血统和血缘两大分支来展开,陪衬以亲戚邻居和乡亲的组合,可谓枝繁叶茂。书中出现的神韵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

景物的描写,以烘托人物的“此时此情”的感受。作者在营造一种氛围,调动读者的审美趋向。如第一章:“……天出奇的冷,家家户户房檐下的冰凌敲了一茬又一茬,好像永远也流不干的眼泪凝冻在眼眶上。南边不到十里的马鞍山也渐渐露出它挺拔伟岸的身躯……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披了重孝的巨人在垂泪默泣。一队鸿雁飞过,留下一串串的哀鸣。”这是殡葬场面的序曲,是张家顶梁柱张得良英年早逝的惨云愁雾的弥漫。

“蓝天白云之下,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麦浪滚滚,晴空中此起彼伏地奏着清脆动听的乐曲,那是百灵鸟在对唱情歌。在百灵鸟的叫声里,空气溢满了小麦灌浆的清香。”这是得知解放军打了胜仗之后,来烘托乡亲们的欢乐和希冀。

乡间俚语和俏皮的歇后语的应用,无疑框定了地方色彩。如:怼架的“怼”、篮子的“”、薅草的“薅”……这样浸透地方色彩的字就有数百个;犁地的扬鞭——吹(催)牛;哈巴狗啃脚跟——舔的不是地方;万岁爷剃光头——不要王法了;瞎子背瞎子——忙(盲)上加忙……使得地域民俗如浮雕般凸凹分明。

作者不避讳历史拐点的曲折和丑恶,同时也讴歌了漫漫暗夜里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用颇重的章节来证明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第二十二章,描写临河县成立人民政府时,作者没用口号或者直白的说教,而是用了这样一段话:“……放眼两边的山上,桃花开了,山里的春天最美的是桃花,它会在你睡醒的一个晚上,悄悄打扮山的娇容,让你睁开眼就感觉到所有的沉闷音符都被弹掉了,温暖在飞,蜂蝶在舞,燕子在唱,人们期盼的春天终于来到了。”尤其是接下来的土地改革,那才是最了不起的壮举,共产党创造了“耕者有其田”的局面。苦尽甘来的人们,无不用他们的行动来感恩戴德:尽管他们粮食短缺,但在交公粮的时候,还是把最好的粮食超额上交。表现手法是用事实说话。其中,最为生动的是一个小脚老太婆的举动:“周玉珊进了十几家商店,也没请到毛主席的肖像,思忖了好一阵子,掉头向临河县政府走来。这原是大地主苗香亭的深宅大院,也是孟派的总部。过去穷人对这里望而却步,如今成了临河县的首脑机关,周玉珊壮着胆子走了进去……俺是来请毛主席哩……”

“嫘祖的传说”,增加了内涵的厚度;“秀才与村姑的戏谑”缓冲了阅读的审美疲劳。此外,文笔的简练,也给小说增色不少,如在国民党抓壮丁的场面,只用了杜工部的一首诗:“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只上干云霄。”在描写“制作蜡烛”的篇章里引用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诗词的内涵与外延之囊括量,是白话文所不能企及的。而且,能给读者以“柳暗花明”之视觉升华。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行文中的诗句:“应是幽花入眼明。”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总之,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它叙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它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积累与沉淀,是智慧的结晶。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