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房子“眼睛”的变迁
“要喊人”
人生不可无主见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生命中的三条河
我读《石牌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喊人”

 

◎章红

住宅楼里有个孩子,他妈妈是作为模范家长到学校分享过经验的,据说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一招一式都有讲究。我却觉得那孩子很不愉快。常常在楼道里、电梯间遇到时,那孩子都咕嘟着嘴,神情阴郁。孩子才念小学,这么不开心的小孩子,是很罕见的。

每次遇到,他总像没看到我们一样,保持他那冷漠的不愉快的神情。这时候,他妈妈一定会说:“叫叔叔阿姨啊!”那孩子就满脸不情愿的神色,飞快而应付地喊声:“叔叔好!阿姨好!”然后迅速退回到他原来的壳里面。哪怕是在楼道里擦肩而过,他妈妈也一定要求他喊人,这孩子就仓促地咧一下嘴,“叔叔好阿姨好”——我们未及回答,人已经走过去了。说心里话,我宁愿他视而不见,也并不希望得到这样别扭的不情愿的问候。

多数父母都很在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比如,“要喊人”。希望孩子懂得人际礼仪,出发点没有错,但是任何好的初衷,一旦加上了强迫压制的色彩,就统统变味了。那样建立起的文明礼貌习惯,也会因缺乏真诚而让人窘迫。

我相信这个孩子因为有个擅长教育的妈妈,一定在各个方面都被严格要求。学习成绩要好,在校表现要好,课余还要上很多辅导班。他已经被强制的规矩套得喘不过气来了,他的心灵都没有呼吸的余地了,你怎么可能让他拿出真诚的笑容和并不熟悉的邻居打招呼?妈妈要求的礼仪此时不过是众多规矩中的一种。我猜他因为反感这规矩,也反感被迫要问好的人了。

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对他人示以热情与善意,都不希望孩子畏缩而冷漠;但仅仅依赖于“要喊人”这么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结局一定南辕北辙。教养和礼貌看似是外在形式,其源头依然是内心的感受力。如果孩子的心力被压榨到极致,他对自身的生活已疲于应付,无暇亦无意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他又从哪儿去自发地生出对他人的好感与善意?

心灵的源泉干涸了,真诚的情意未能滋生,此时被迫交付的礼貌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外壳,硬邦邦冷冰冰,自然让人不适。人只有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下才能自如发展,才会体认礼貌和教养。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